行走在元朝末年 作品

第420章 大學


                 作為勞苦功高的人,自然也是怨言最多的人。張皓絲毫不介意劉伯溫的牢騷,無論說什麼,張皓都笑呵呵地聽著。

  張皓道:“我總是在想,發掘人才,是一個伯樂重要,還是一個可靠的制度重要。”

  劉伯溫朗聲道:“好不好,自然是因時而定。如果由那些門閥世家把持的朝廷,自然會任人唯親,再好的制度也淪為空談。如果政治清明,任人唯賢,那可以說人人都是伯樂,所有有用的制度都能發掘出優秀的人才。”

  張皓比了大拇指,說道:“劉先生高見,所以我想著是不是把科舉制度重新拿出來,這樣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不至於讓人才埋沒。”

  劉伯溫本就經歷過元朝的科舉,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弊,猶豫道:“科舉選士,能夠傳承百年,自然有其道理。但是公子確定科舉選出來的士子都是幹練的治世能臣?”

  “有人天生適合考試,但是他不一定擅長為官。尤其是在這個時候,拿出來就要能頂得上去,如果所招的只是會考試的書呆子,那該怎麼辦?”

  張皓點了點頭,肯定道:“劉先生所言甚是,確實有此可能,武功高的不一定會領兵打仗,而會領兵打仗的武功天分可能又不夠,要解決這種問題,可以和集賢院一樣,根據投靠人員的過往履歷進行初步篩選,而文武科舉也是初篩的過程。”

  “我們可以建立一所學院,這裡可以有將軍傳授行軍打仗的經驗和策略,也可以有官員教授如何處理地方事宜,等到在這個學院學習一定時間後,通過一定的測驗與考試,就可以結業走上仕途。這個學院我姑且稱之為大學。”

  劉伯溫陷入了沉思,在古代,科舉走出來的官場菜鳥,像狀元、榜眼、探花這樣的三甲,會直接進入翰林院,其他的進士會進入六部等衙門觀政,也是為了讓這些書呆子們迅速地轉換身份,進入官員的狀態。

  張皓說的這個大學,好像又比這些單獨科舉多了一些東西,寒窗十年學來的聖人文章,是沒有辦法經世致用,下安黎民,那麼這個大學所傳授的就是真正的擒龍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