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似火 作品

第43章 043

 因此最近半年多,興泰的人口快速膨脹,而且孕婦也越來越多。據陶餘的來信,現在興泰就有幾百個孕婦,也就是說一年能又有幾百上前新生兒出生。

 目前興泰已經不缺人了,為了先將這批人安頓下來,興泰已經暫時停止了新人口的遷入。除了北方送過來的流放百姓,本地親友想遷居興泰的,一律拒絕。

 不知道是不是人的劣根性,一聽說不收了,那些慢吞吞的反而急了,三天兩頭找人打聽什麼時候才能遷居興泰。

 於子林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感嘆道:“真快啊。”

 南越這麼大片地方總共也只有兩百餘萬人,連州下轄也不過幾十萬人。

 興泰目前的規模已經比得上一些偏遠落後小縣城的人口了。甚至,興泰的百姓還要過得更好。

 據於子林所見,興泰的百姓面無飢色,精神奕奕,風貌跟他治下的百姓完全不同。他也算一個勤勉寬厚的地方官員,也曾自以為做得不錯,但跟興泰的百姓一比,差太遠了。

 劉子嶽聽完他的感想,笑了笑說:“那不一樣,我這是擼了羊……不是,皇恩浩蕩,賜我萬頃土地,這些地不用繳稅,產出都歸我,我佔了便宜。”

 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種植的大多都是高附加值的作物,無論是甘蔗還是棉花,加工出來的產品都是能夠長期儲存,易運輸,市面上價格又比較高的產品。

 他賺得多,自然也就能給與興泰的百姓比較高的工錢和一些福利。

 可連州府衙的收入七八成都是田賦,還要上繳大部分,只少許留作府衙的開支。於子林沒錢,也沒找到搞錢的法子,而且這些土地也不是他的,就是他有百般計謀,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改變本地百姓貧苦的生活。

 他能做的也就是不攤派加稅,不增加當地百姓的負擔。

 於子林輕輕搖頭:“臣又不是沒見過其他王公大臣的封地,他們土地上的百姓可沒興泰過得好,難怪咱們連州府不少百姓都想往興泰跑。”

 劉子嶽笑笑沒說話。

 對絕大部分的王公大臣來說,封地的作用就是為其提供租子,產出供其揮霍,因此他們花在封地,尤其是土地上的時間幾乎是沒有。

 只要下面的管事每年按時將該收的租子收上來就是,其他的都不重要,他們也沒想過提高封地的產出,改善封地百姓的生活。能夠在災荒年,減點租子那就是大善人了。

 這導致幾百上千年,封地上的百姓生活方式沒有任何的變化,跟外面的百姓也沒什麼區別,只是由租種地主的土地變成了皇室或勳貴家的地。

 於子林見劉子嶽不說話,沉默半晌後道:“殿下,興泰的經驗可否在連州境內大面積推廣?”

 這才他來找劉子嶽的真實目的。

 興泰原先是一片荒地,但短短兩年時間,就發展成為了一個一萬多人的小鎮,估計要不了幾年,規模就會超過一些偏僻落後的縣城。

 如此迅猛的發展,於子林實在是心驚,若非親眼所見,他都不敢相信。

 他還年輕,心裡也有一腔抱負,想為轄下的百姓做一點事,也想做出一番成績,他日回京城扶搖直上,光宗耀祖。

 劉子嶽對上他灼灼的目光,輕輕搖頭說:“於大人,你雖是連州知府,但連州的農田不是你的,是當地地主和百姓的,你拿什麼讓他們改種棉花、甘蔗等作物?即便種了,連州距廣州還有不短的距離,這幾百裡的路也不好走,信息不暢通,你讓他們將棉花甘蔗賣到哪裡去?若是賣不出去,就只能自己拿著,萬一因此種的糧食不夠吃,恐怕還要埋怨你一頓,甚至是向上面參你一本。”

 興泰之所以能成,那是因為地都是劉子嶽的,種什麼他說了算。而且風險也全部由他承擔,在開墾荒地,種植作物期間那些百姓都是有穩定的收入可以拿的,不管最後這些東西是賣出去還是爛在地裡,都不會影響興泰百姓的生計。

 可連州就不一樣了,沒有人給底層百姓兜底,而且農戶分散,這也會造成種植收割運輸等成本的增加。

 於子林聽完劉子嶽的解釋,有些失落地舉起茶杯:“是臣想得太簡單了。”

 劉子嶽笑道:“於大人也是為了當地的百姓,希望他們能過得更好。我這裡倒是有個主意,你要不要聽聽?”

 於子林感興趣地望著他:“殿下請講。”

 劉子嶽說:“官府不能強制百姓種什麼,以免造成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但我們可以引導,我們劉記商行可以在連州府設一店鋪,長年收購棉花,棉花的價格比稻米貴,這樣能保證賣出去,百姓還是願意種一些的,積少成多,累積起來就不一個小數目了,如此也可增加當地百姓的收入。”

 而且也不用擔心當地百姓餓肚子。因為老百姓不是傻子,他們會平衡好種植稻米和經濟作物的數量,優先保證自己家的口糧,這可比官府一刀切地去推廣要好得多。

 當然,這事對劉記商行也有好處,擴大了原材料的來源。

 於子林聽完後,感慨:“殿下言之有理,在深入民間這塊,臣遠不及殿下。”

 劉子嶽才不會說,他有兩輩子的經驗,還吃過虧,走過彎路呢。

 “於大人言重了,區區雕蟲小技而已,大人過陣子也能想通。改變這種事,應一步一步來,剛開始將步子邁小一些,摸著石頭過河,若中間發現了錯誤也好及時糾正,切不可一步到位。”

 “一步一步來,摸著石頭過河,今日聽殿下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殿下請受臣一拜。”他當即站了起來,衝劉子嶽行禮。

 劉子嶽趕緊放下茶杯,將他扶了起來:“於大人,咱們是朋友,實不必如此。”

 於子林含笑點頭,坐了回去,神采奕奕地問:“殿下,只收棉花,甘蔗不要嗎?臣聽說你們的白糖也非常俏,一群人搶著要。”

 劉子嶽想了想說:“要是要,但甘蔗跟棉花不同。棉花百姓背到城裡就賣了,也能保存很長的時間,但甘蔗相反,一根甘蔗就幾斤甚至十幾斤重,分量重,砍下來後只能放幾天,運輸極為不方便,若是時間長了發黴變質,製出來的糖食用後可能造成中毒。因此讓百姓小規模地種植幾分地的甘蔗不合適。”

 不但甘蔗的品質得不到保證,良莠不齊,而且榨糖運輸也是個麻煩。要想從這些分散的百姓手裡收夠到足夠多的甘蔗付出的成本可不少,劉子嶽手底下也沒那麼多人。

 所以他思考了一會兒,給出了個折中的方案。

 “如果於大人想在連州境內種植甘蔗,我建議選一處地勢平坦,距離官道不太遠的荒郊野嶺,鼓勵百姓在農閒時去開墾荒地,然後將這片地方全部種植甘蔗,到時候我這邊派人統一去收購,又或是按照興泰開荒的辦法,給他們工錢都成,至於盈虧的風險由我承擔。過了三年的免田賦期,後期的田賦我折算成銀子交予連州府衙。”

 劉子嶽手裡現在有大把的銀子,也不介意再在連州投資一波。

 於子林仔細想了一下說:“可如此一來,風險都壓到了殿下身上。”

 “這點風險我還擔得起。”劉子嶽笑盈盈地說。

 於子林知道他這一兩年賺了不少錢,不再多言,只是拱手道:“多謝殿下,大恩臣銘記於心。”

 劉子嶽擺手道:“你別急,我還有一個條件。”

 於子林笑道:“殿下請講,只要能辦到,臣絕不推辭。”

 劉子嶽說:“今年冬季官府的勞役能否改為修路,修從連州到興泰的路,我可為修路的百姓提供一日三餐。”

 古代百姓要服勞役,包括修路修橋修皇陵,築堤壩等等,不但沒工錢,還要自己帶乾糧上崗。

 劉子嶽願意提供食物,已經算不錯了。於子林沒有意見:“可是可以,只是不知殿下想怎麼修?”

 劉子嶽腦海裡已經有了方案:“從連州城出來,先繞到甘蔗林,再通往興泰。”

 要想富先修路,在哪個時代都一樣。於子林希望興泰能帶一帶連州的百姓,但路不好走,棉花白糖怎麼運到興泰,怎麼運到廣州出海?

 “好。”於子林沒有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劉子嶽咳了一聲,又說:“還有一事,於大人應該看到了,興泰那邊現在人手,準確地說是有威望能管事的人太少了,實在派不出人手去連州。甘蔗林的事恐要勞煩於大人多操心了,當然,銀錢方面於大人放心,我會安排郭誠將錢送過去。”

 也就是劉子嶽出錢,於子林出人了。

 於子林想到這也是殿下對他的信任,而且這件事是他主動找對方的幫忙的,若是成了,連州百姓的日子好過了,荒地開墾更多,人口快速增長,報上去,那也都是他的政績。

 他幫忙做點事算得了什麼?而且身為知府,這也就是他一句話的事。

 因此於子林一口就答應了下來:“好,秋收後,官府會在城外貼出告示,徵集有空閒的百姓去開荒種植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