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 作品

第426章 拜相的誘惑

  “會不會太高了,畝納二升,一丁授田百畝,正租兩石,現在義倉糧還要納兩石?”

  王珪問。

  “王相公,實際能足額授田的不多,如果一丁真有百畝地,那他收入起碼有近百石,納四石正租和義倉地子,也在可承受之內。”

  “況且義倉糧取之於民,仍用之於民,”

  “義倉本來是備災救荒之用,如今拿出放貸,這與本意不符。”

  “王相公,義倉糧收的糧食,得合理利用,我們只是拿出一部份出借給常平倉,常平倉以此放貸給貧困百姓救濟,或是用做本錢和買,穩定物價,都是利國利民的良策,我們並沒有跟前朝大業時隋煬帝一樣,直接把義倉糧挪做它用。”

  一番爭論。

  李世民最後還是迫於現實,處處缺錢,十分無奈,好不容易看到個活水源頭,也顧不得太多其它了。

  最終還是決定按畝徵收義倉糧,每畝兩升,不論官紳貴族一體徵收。

  各州縣義倉,由支度司派人管理,州縣和地方鄉老監管,一半義倉糧借給常平倉做本錢和買與放青苗貸。

  支度司下有了三大倉儲系統,正倉儲國家正租糧賦,義倉儲義倉地子,常平倉以朝廷收繳的公廨錢和戶稅錢、借支義倉糧做本,和買糧食貨物、借給常平社為本錢放青苗貸。

  常平社是常平倉下屬單位,相當於是大唐第一家官方銀行,主要負責放貸,以後也會開展諸如有息存款,貴重物品保管、金銀兌換、異地匯兌、貴重物品押運等業務。

  現在唐朝沒有有息存儲的這種業務,你要存錢到別人那,還得交費,所以開點利息,吸攬一些百姓手裡的零散閒錢,再拿來放貸收息,這裡面能賺個差價。

  這種東西武懷玉覺得再正常不過了,也是很好賺錢的買賣。

  但魏徵卻總憂心忡忡的,他也說不上到底哪裡有問題,但就覺得這樣搞好像打開了一扇地獄之門,十分可怕。

  總覺得這以後會出問題。

  就跟債券一樣。

  他對很多新鮮的東西,很反對抗拒,老魏是個復古派,巴不得恢復周禮周制,雖不說恢復井田制吧,但很多新鮮的東西,他覺得不可靠。

  朝廷應當只是治理百姓的,徵收稅賦,輕徭薄賦才對,現在朝廷居然開始要自己入市賺錢,還有放貸等,又要把義倉糧變成一種正稅,他很反對。

  但反對無效。

  李世民現在缺錢,大唐朝廷財政已經十分困難,他要想有所作為,想要滅突厥滅吐谷渾甚至將來再徵遼東高句麗,或是恢復漢之西域,沒有錢是不行的。

  這場關於大唐財政的廷議,最後還是勉強達成了一致。

  李世民本來想給武懷玉這個大唐皇家財政發展和改革計劃小組組長,再加個銜,以便更好的領改革計劃。

  這個銜便是參議朝政。

  秦瓊、蕭瑀、魏徵三人都是以參議朝政銜入政事堂為相的。

  不過面對拜相的誘惑,武懷玉還是忍住了,實在是他資歷太淺了,現在身兼數職,都老有人向皇帝進諫。

  這要是拜相,估計反對者更多。

  沒那必要,慢慢來就好。

  雖然皇帝提出來要給懷玉加銜拜相,他直接拒絕了,但皇帝能提出拜相,已經是對武懷玉極大的認可了。

  對此心裡很不是味道的是戴胄,這位本來尚書左丞當的好好的,皇帝升他民部尚書,結果武懷玉兼了個民部侍郎,本來也沒在意,雍州別駕兼尚書的都有,畢竟那位置特殊。

  可誰想到他又判度支,現在更是搞出這麼多新花樣來,深得皇帝讚賞,這便顯得他這個尚書很尷尬了。

  幸好武懷玉沒接受宰相任命,否則侍郎拜宰相,那他這尚書還呆的下?到時慣例肯定是武懷玉進民部尚書,他就得離開民部。

  感覺很尷尬的戴胄在皇帝宣佈廷議結束時,站了出來,請求退位讓賢,他願意再回尚書省做尚書右丞,把民部尚書的位置交給武懷玉。

  武懷玉也站了出來。

  “陛下,臣一人身兼數職,實在是難以思慮周全,還請陛下收回民部侍郎判度支、治書侍御史之兼職。”

  皇帝沒接受戴胄的請辭尚書,也沒接受武懷玉的請辭民部侍郎判度支、兼治書侍御史的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