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552 百年大計和頑疾


                 那該怎麼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呢?其實很簡單,依舊是後世的成功經驗。不管國內還是國外都有過教育雙軌制,說白了就是把初級教育當做篩選期,通過多年篩選,大面上看清每個學生的天賦優缺點,然後因材施教。

  有研究天賦且具備條件也喜歡讀書的請繼續學業,具體是考舉人進士還是改個名字叫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都無所謂,總之未來大概率是搞各類研究工作的。

  沒有研究天賦或者沒條件也不喜歡這類工作的,那就別再耗費教育資源和生命了,找個大致上擅長還不太討厭的技術,經過技校、職業學校的短期培訓該幹嘛就幹嘛去吧。比如說當醫生、當工匠、當商人或者當官。

  沒錯,在洪濤的價值體系裡大多數官員真用不著高學歷,更不需要太聰明。普通官員只是政策的執行者,按部就班即可,用不著靈機一動和運籌帷幄。

  真正需要大智慧的是頂級官員,也就是政策制定者。他們就像設計師,圖紙和數據做成什麼樣,普通官員按圖索驥去執行就夠了,頂多加上個認真負責的屬性,千萬別自由發揮。

  “陛下可是要把海戶司在全國推廣?”

  不管是不是忠實的保皇黨人,袁應泰畢竟也是士人階層裡的一份子,同時也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聽到皇帝不打算取消科舉制度總算長舒了一口氣,思路也開始清晰起來,一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

  “正有此意,但朕就算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教授那麼多學生,所以這件事還得由民間的有識之士去做,朝廷只管給政策扶持。你可以抽時間去通州拜訪下馬經綸,他已經建了一座書院,教學方法和大部分教材都與海戶司相仿。”

  和聰明人聊天就是省心,不用掰開了揉碎了的細說就能聽懂並舉一反三。說起來海戶司還真就是個大明的技術學校,連中等專科學校都夠不上。

  但事實證明這樣的人才培養出來之後在各行各業中都足夠用了,甚至有點大材小用。所以不能百分百複製海戶司的模式,還要把課程進一步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