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471 塞王2


                 肅王朱楧是朱元璋的十四子,生母郜氏出身宮女,在朱元璋駕崩後殉葬。肅王的封地是甘州左衛,屬於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後世稱作張掖市。

  這個地方別說在明朝,放到後世也能稱作詩和遠方,生活條件肯定很艱苦。朱允炆繼位之後展露出削藩的意思,朱楧趕緊上疏申請內遷,獲得批准後遷到了臨洮府蘭縣,也就是後世的蘭州。

  翻遍了宗人府、錦衣衛、司禮監的存檔,凡是記錄肅王府的文字裡都透著一個字,窮!親王的歲祿應該是五萬石,可肅王的歲祿最高時只有一萬石,很多時候只有五千石。

  理由挺奇特,說是路途遙遠運輸不易,所以祿米十不存一。可問題是銅錢、白銀、綢緞損失小,也沒見給人家補上,只以寶鈔衝抵。所以說吧,史料這個玩意不能全信,看的時候必須帶腦子,進行邏輯分析。

  洪濤得出的結論就是朱元璋不喜歡這個庶出的兒子,後世裡的皇帝也不太待見這位出身低微的親戚,能保留王位給點歲祿就不錯了。

  反倒是朱國祚對肅王一脈的評價很不錯,他說到現任肅王朱紳堯為止,肅王府在當地的風評是所有藩王裡最好的,每位肅王的生活都相對簡樸,除了王妃之外妾室也不多。

  慶王朱栴是朱元璋的十六子,生母是皇貴人餘氏,洪武二十四年封為慶王,封地在陝西慶陽府。多說一句,在明朝是沒有甘肅和寧夏行政區的,只有陝西省和陝西行都司,包括了後世的陝西、甘肅和寧夏大部。

  洪武二十六年,還未結婚的慶王就被勒令就藩。但還沒走到慶陽府聖旨追來了,朱元璋改了主意,不想讓他去慶陽,而是換成了寧夏衛,也就是後世的銀川。

  寧夏平原與河套平原雖然緯度高,但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有塞上江南之美稱。西夏國就在此定都,悉心經營了二百多年,看上去老朱對這個庶出的兒子還是不錯的,專門在邊塞挑了個條件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