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33 揣摩聖意


                 1607年9月,內閣大學士李贄請辭,皇帝婉拒,再請辭,再婉拒。兩人就這麼你來我往的表演了一個多月,皇帝生氣了,去文淵閣大學士,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帶管鹽法兼巡撫兩廣地方。

  這個處置讓朝堂裡又是一片譁然,紛紛議論李贄到底是什麼地方得罪了皇帝,想退休不讓,還把文淵閣大學士給擼了。

  和內閣大學士相比,總督兩廣肯定是得不償失。整天守在皇帝身邊出出主意啥也不用幹、什麼責任不擔,位極人臣。

  總督聽著挺給力,確實也有很大實權,可還得擔責任呢。幹實事永遠不如指手畫腳舒服高檔,這是官場上的共識。

  且兩廣地區少數民族眾多,遍地是山,除了沿海幾座城市還受朝廷直接控制之外,內陸基本都被當地宗族勢力把持,海盜和山賊此起彼伏。雖然不能說算流放也差不太多,以李贄的年紀八成得客死他鄉了。

  看著別人倒黴總是件快樂的事情,如果換成皇帝跟前的紅人快樂還得再加二成,這就是人性。到了滿朝文武眼裡,李贄的失勢不光屬於個人,還標示著一種風向,思想激進的泰州學派不吃香了。

  更意味著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皇帝身邊屬於真空狀態,此時誰若是能填補上李贄的空缺,有極大可能會影響到皇帝的思想與行動。

  在這麼大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明代官場的慣例也被有意忽視了,啥南人北官、北人南官,大學士都丟了,到距離家鄉近一點的地方工作也算皇恩浩蕩!

  與李贄前後腳,內閣首輔朱賡也跟著致仕。他才是真的告老還鄉,入閣六年多,首輔一年多,日日夾在幾方勢力中間當受氣包,沒有一天過得舒心。眼看著皇帝越來越有主見,他算完成了本職工作,再不走恐怕也得客死他鄉。

  內閣裡突然出現了兩個空缺,極大的吸引了官員們的注意力,除了部分關係比較近的好友,沒什麼人關心李贄和朱賡的去處,而是都在琢磨到底誰會上位、皇帝會選擇誰、趁亂該做出何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