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12 會試和京察


                 “……陛下所言極是,臣受教!”

  “好了,起來說話。朕有幾個想法,李師聽聽是否在理。報紙的名字不太合適,先帝和朕從來沒有遷都的意思,用行在代替京城可能會引來非議。”除了紙張之外,洪濤還對報紙的名字不太滿意,也不是說不好,而是比較敏感。

  大明帝國的首都應該定在何處,從朱元璋建國開始就沒有在高層統一過意見。最開始定了三個都城,南都南京、中都鳳陽、北都汴梁,最終由於鳳陽基礎建設和交通條件太落後,才不得不定都南京。

  按說南京是朱元璋發跡的根據地,為啥沒直接定都於此呢?答案很簡單,根據史料記載,凡是定都南京的朝代持續時間都不太長,比較晦氣。

  要說一點不信氣運、風水吧,好像也不太科學。老朱死後把皇位傳給了孫子,結果兒子不幹了起兵造反,雖然沒有改朝換代,也把首都挪到了北京。

  但大明帝國的官員出身南方的比較多,尤其是江浙一帶,從小對當地的氣候、人文、飲食形成了習慣,非常不願意跑到天寒地凍、風沙滿天的北方去常住。可是皇帝黑了心的要走,不去又不成,只能捏著鼻子跟去。

  人是去了,心還惦記著家鄉,於是遷都的呼聲就一直沒有停歇過。有段時間北京被稱作行在,就是行宮的意思,政府部門的文公得加上個行在的前綴,昭示著南京才是真正的首都。

  二百多年過去了,按說應該習慣了吧。結果不是,朝堂裡大多數官員依舊來自南方,遷都的話題從來就沒消失過。為此明朝一直保持著兩京制度,也就是北京一套領導班子、南京一套領導班子,重要的政府部門也是一邊一套。

  此時如果明目張膽的在報紙名字上帶著行在字樣,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也就容易受到攻擊。要是在這個問題上爭論起來,當皇帝的就不好躲在幕後操控了,必須出來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