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11 搖旗吶喊


                 但這些質疑之聲很快就消失了,因為不管哪一樣都拿不出證據,反倒是有合理的解釋。

  東嶽仁聖宮雖然在京城的廟觀當中算不上太靠前的,可太皇太后信奉道教,皇帝估計是順著老太太意思去的,結果還就顯靈了。

  至於說李成梁是被逼著立下軍令狀一說更不靠譜,朝中與李家交好的大臣都去十王府當面見過李成梁,雖然沒說上幾句話,卻也看得出來人很正常。如果內有隱情,面對面不會一點暗示都沒有。

  即便是皇帝也不太可能完全控制住一位手握重兵的將領,那時候李家子孫也沒全進京呢,只要剩下一個,李成梁也不會坐以待斃。

  所以最終的結論只能是君賢臣忠了,皇帝做到了仁君的標準,李成梁也盡到了忠臣的本份,感動上蒼降下福祉,不僅為大明帝國保住了一位大將,還成就了一段君臣和睦的佳話。

  其實朝堂裡的官員勳貴們心裡咋想、怎麼認定已經不重要了,民間從李成梁神奇復原那刻起,已經把這段佳話演繹再演繹,傳頌再傳頌。

  等李成梁立下軍令狀離京赴任時,劇情發展到了高潮,誰要敢在公開場合提出質疑,立馬就會被聽見的百姓罵得狗血噴頭,再敢多嘴直接被群毆。

  帝國裡能出一位好皇帝太難了,但凡身上有個閃光點,習慣了把皇帝當成天的百姓們就容不得它暗淡。

  對於他們來講,皇帝英明瞭,官員們才有可能不橫徵暴斂,自己的日子才有點盼頭。哪怕歷史一次次證明了這種想法很愚蠢,依舊堅信不疑。

  倒不是說百姓天生愚蠢,而是他們沒啥機會看到史書,即便看到也都是被挑挑揀揀修飾過的,根本談不上經驗教訓,反倒成了蒙汗藥。

  那麼這些朝堂上發生的事情,是怎麼快速被民間所知曉的呢?答案就擺在皇帝的御書案上,書本對開大小兩張白紙,摸著像是棉連紙,單面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