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麥客 作品

集中解答一些問題




第三,匈奴的軍事。



有些人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認為兵要一直養著。



事實上,在唐玄宗時期開始大規模募兵(職業化)以前,中國一直是少量募兵+大量徵兵的形式。



什麼是徵兵?



就是從地裡拉來農民打仗,打完仗解散,回去種地。



下次需要打仗時,再把你徵發起來。



但募兵呢?



募兵是有軍餉的,有一筆龐大的維持費用。



開啟大規模職業化募兵的唐朝最多時有多少兵?



唐玄宗天寶十節度的兵力數據擺在那裡,光一個范陽鎮就九萬人,當時全國大約56-60萬軍隊。



但請注意,這個時候的軍隊,並不完全脫產,還有一部分人是屯田的。



有書友提到怛羅斯之戰,其實高仙芝沒多少兵。



整個安西四鎮,也就兩萬餘兵。



他當時應該是挑選了幾千或一萬兵——不可能全部調走,地方要駐防——然後又徵發了“土團鄉夫”(農閒時操練的農民)一萬餘人,湊足了兩萬唐軍(1萬以內的正規軍+1萬多土團兵)。



另外,他還徵發了蕃部丁壯五萬人——葛邏祿、突厥種部落。



再回到唐代兵力。



到了中唐藩鎮割據時期是多少人呢?



穆宗、憲宗時期都有宰相彙報,九十九萬餘人——具體數據我上本書寫過,記不清了,99萬7千多還是8千多的,精確到了個位數。



宰相的正式奏疏,精確到個位數,做不得假,至少兵籍文冊上有這麼多人,財政預算也要按這麼多人來制定。



唐三百多州,每個州都有州兵。幾個州組成一個藩鎮,有鎮兵、牙兵。



一些重要地點,還有縣鎮兵。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士兵們不願意屯田了。



除了少數邊遠軍州,物資轉運困難的地方還有屯田現象外,剩下的都是職業士兵。



中晚唐一個兵年花費20-24貫石,當時全國財政收入最多時3600萬貫石——和明清時不一樣,中晚唐兩稅法(以財產多寡計稅,不按戶計稅,有錢的多收,沒錢的少收,有點類似清朝的攤丁入畝)時,商稅(榷鹽、榷茶、榷鐵、榷漆等等)最多時佔到了財政收入的一半。



當時唐廷給每個藩鎮定了軍額,如宣武鎮十萬人、淮南鎮三萬五千人、幽州鎮五萬人等等……



數據有據可查。



養不活兵的藩鎮,中央補貼,這些藩鎮一般相對聽話,願意為中央打仗,討伐不聽話的藩鎮。



至於有人提到西班牙養多少兵費勁這種事。



我第一本書正好寫大航海時代的,比較瞭解那時候的內容。



首先,那是募兵,即職業士兵。



其次,火器時代,花費激增。



第三,國王其實沒什麼錢。



英格蘭國王為了打英荷戰爭,把老婆的嫁妝都賣了,還欠了一屁股債。



這些債向誰借的?



貴族、教會、銀行家。



這是東西方國情的不同。



軍事和外交歸國王,國王打仗,貴族、教會不一定出錢的。



國王只能在直屬領地徵稅,或者借債。



倫敦或阿姆斯特丹的銀行家們還給國王高利貸,比如信譽不好的西班牙王室,借貸成本是年利率20%,因此幾次破產。從美洲運回來的金銀,經常來不及鑄幣就直接以銀條、銀塊形式拿去還債。



另外,西班牙60%的收入,是被王室奢侈花費掉了,並沒有用到軍事上。



好像扯遠了。



再說回匈奴。



胡人政權,你用漢地的標準來衡量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胡人政權的徵兵形式大同小異。



有據可查的契丹,一戶出一丁是常態,三戶出兩丁也不鮮見,出征的人還要自己準備武器和一部分糧食、肉乾、奶酪。



他們種地後就不管了,秋天才收,中間不需要忙活,反正“靠天收”。



男人出征後,女人小孩亦可勉強放牧,維持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