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九十一章 成吉思汗只能是塞里斯人了


  這種生活環境下,瓦剌人自然也沒什麼後顧之憂,因而得以長期休養生息,比被暴揍了一圈的蒙古本部更加強大。目前,北元也就只能靠這幫野心勃勃的人來維持門面了。

  剩下的兩支,一個是上都軍的殘餘。當年他們正式名稱叫“上都雲需總管府”,所以用了“雲需府”當名字,在蒙古語裡,發音稍微改變,成了後來的永謝布部落。

  這一支是朱文奎他四爺爺最喜歡的蒙古人,天天沒事兒就去打他們,所以他們的事蹟也就主要是捱打……

  而另一支是大汗剩下的本部,形成了後來的察哈爾部落。可能因為是大汗親兵,所以戰鬥力也是最糟糕的,也保不住大汗被權臣們來回操弄。所以,基本上也沒什麼存在感,連朱老四都不怎麼特別在意他們。

  也難怪爪哇元天天抱怨蒙古兵不頂用。跟這樣的軍隊在一起,確實很難興復大元吧……

  當這種情況普遍出現,大家便紛紛意識到,蒙古人的軍事力量正和他們的到來一樣,在亞歐大陸又迅速消退。

  而之後的主要問題,就不是蒙古的軍隊,而是文化了。

  雖然“蒙古”和“文化”聽起來不怎麼沾邊,但事實是,在整個亞歐草原,和附近的中亞、西亞、羅斯地區,蒙古人的文化都給這些“後蒙古國家”,留下了長久的影響。

  而這些影響,幾乎都是“成吉思汗制度”帶來的,可以說是他一人造就的成果——這也是為什麼,脫歡和郭康等人,都認為他作為政治家的意義遠大於軍事家。

  比如在中亞,人們的認識中,成吉思汗血脈已經和統治者緊密聯繫起來。但這樣,也帶來了一個附加問題:當統治者的血統和認同改變的時候,他們並不會繼續自認蒙古身份,反而會去改變成吉思汗的身份。

  這個時代,元朝覆滅還沒太久,察合臺汗國也還在,所以大家多少還注意點。等再往後,就越來越放飛自我了。

  昔班尼的傳記中,乾脆直接說:“成吉思汗的後代都是突厥人,所以我們特別用突厥語而非波斯語,撰寫這部作品。”

  在紫帳汗國,其實也是一樣。

  紫帳汗國的蒙古認同,也在漸漸褪去。這倒不是直接放棄,而是因為,它被羅馬認同吞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