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章 英國人失去自信力了麼?

  反正,現在歐洲人正好也處於吹捧中國的時代,馬可波羅帶來的熱潮至今仍未消失。按經驗,這份熱情甚至能持續到19世紀,既然如此,不用也就白不用了。

  甚至,連向歐洲其他國家證明,引入漢語很合理的依據,他都準備好了。這也同樣不是他一個人想出來的,而是直接抄當年英國人的思路。

  在19世紀之前,英語的處境十分尷尬。有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的例子:馬嘎爾尼訪問清朝的時候,沒有和乾隆達成任何有效成果,就離開了。而這次外交失敗,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清朝太傲慢,或者英國人太頑固,而就是最簡單的——聽不懂。

  聽不懂的原因,也不是清朝閉目塞聽,不瞭解歐洲人的語言。實際上,哪怕和羅馬教會鬧翻之後,朝廷裡也有大批外國傳教士活動,還有專門的翻譯機構,擁有相對專業的法語、拉丁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俄語甚至是普魯士語的翻譯。

  ——但就是沒有英語。

  乾隆年間,四譯館受命編訂《華夷譯語》,作為官方標準的外語詞典。裡面包括《弗喇安西雅語》、《拉氐諾語》、《額哷馬尼雅語》、《伊達禮雅語》和《播哷都噶禮雅語》。此外還有一本《(口英)咭唎國譯語》,但內容錯誤很多,標題、格式、署名也和其他幾本不同,懷疑是後來臨時增補,不是同一批正式譯書。

  這其實都不用看內容。古代朝廷在音譯名字的時候,用字褒貶是頗有講究的。對比下“伊達禮雅”和“(口英)咭唎國”這名字,以及那一串“雅語”和這個例外,就知道當時人們的態度了。

  不僅清朝人,為清廷服務的歐洲傳教士也不懂英語。這也是沒辦法,因為那年頭歐陸的正經文化人,誰學這東西……倒是有個法國人聲稱自己可以幫忙,尋找翻譯,但馬嘎爾尼等人又不敢信他,導致事情告吹。

  整個使團裡,團長馬嘎爾尼是個老貴族,懂拉丁語,能和乾隆進行交流。但其他人基本上就是雞同鴨講。不僅如此,天主教傳教士還在清朝形成了團體,拉幫結派,故意排擠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