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四百八十七章:執中

  這是一個基於實際情況而總結的手段。

  張衝就是這樣辨證的看待激進和溫和的執行手段的。

  溫和意味著團結、秩序、建設,激進意味著鬥爭、活力、破壞。這兩種手段,泰山軍都要用,都要硬。

  所謂不破不立,不矯枉不能過正,只有通過堅決的鬥爭,才能激發廣大黔首的鬥爭熱情。他們才會有膽子,有信心跟著泰山軍一起鬥豪強。

  這條經驗是張衝在蟄伏泰山的時候,親身體悟出來的。

  但在必要時候,這種過激又需要轉向溫和,鬥爭也要轉向團結。這個經驗是張衝在經營萊蕪的時候,實踐出來的。

  想了想,張衝並不打算對這些人進行處置,也不打算點名表揚,不然又會讓別的主官對形勢產生錯判。

  到這裡,張衝對自己寫的那篇座右銘“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有了更深的理解。

  說到底,張衝自己也沒理過政,他也是騎馬看路,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但從目前來看,他做得不錯。

  但很快,張衝在看到下一封密奏後,對剛剛的想法又產生了懷疑。

  這是渤海,章武縣令焦用的轉給渤海太守李武的上表。李武不能決,遂將這篇上表一併轉到了鄴城。

  焦用這人張衝知道,是從河濟地區成長起來的分田吏。作風親民,愛民,親臨做事,連續兩年被評為特異,上上。

  所以才被特拔到了渤海的章武作為縣令。

  章武是渤海的大城,是產鹽重地,能耕種的田地特別少。因此,章武地區的人地矛盾就特別大。

  焦用在他給渤海太守的上表中就講了這麼一個情況。那就是下面的人比焦用更要極端。

  因為章武地區人多地少,即便是將全縣的田土平分給所有人,這些人還是沒辦法養活自己。

  而原先章武之所以能養這麼多口戶,就是豪強們販賣鹽到中山一帶,然後換取糧食回來。

  而現在,豪強們依舊掌握著這條販鹽商路。所以焦用就決定讓這些豪強只交出土地,但可以繼續行商。

  但焦用明顯低估了灶奴們的憤怒。

  他們在看到昔日的主家倒了後,紛紛開始屠殺這些豪強子弟和家眷。而各地方的分田吏們呢?也不阻止,甚至還支持。

  焦用一開始還單純以為這就是個人之間的仇殺,但很快他在具體瞭解後,就知道壓根不是這麼一回事。

  章武縣內主持分田事務的分田吏們普遍都是從河濟地區劃分來的。

  也許是因為當年的教訓,這批分田吏普遍都是寧可殺不可放。在之前的分田中,這些分田吏們發現,只要是對豪強的行動,即便是打殺,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而相反,如果在對待豪強上有一絲一毫的同情,都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前途。

  在這樣的反饋下,這些基層的分田吏們的心態是這樣的:

  “敢殺豪強就是好吏!”“心夠狠就是好吏!”

  如此一來,事態就變成了這樣。柔性的解決問題已經毫無必要,不管如何,殺就對了。

  而且相比於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殺無疑是最容易的事情。如此一來,這些分田吏們也出現了思維惰性。

  章武縣令焦用就在表文中不無憂慮的道:

  “以戈是為止殺,而現在出現的肆殺必使我泰山軍人心崩散。斯民有問,殺人如麻者,寇匪耶,王師耶?”

  觸動張衝的不是這句話,因為殺人者人恆殺之,那些豪強奴役著灶奴的時候,就應該知道有這一日。

  張衝在意的是,這種大規模的屠殺竟然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泰山軍所管控的。

  張衝之前就和一眾官吏們講了,殺可以,但必須明正典刑。

  以鄉里仇殺,必然會導致殺之不絕,冤冤相報,血仇數世。這並不利於泰山軍對鄉里的整合。

  於是,張衝將自己的建議紅批在了渤海郡守李武的上表旁,令其依令而行。

  只是處理這兩篇密奏,就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時辰了。廊廡外的司廚已經將做好的膳食遞了進來。

  一摞胡麻餅,一盤羊肉。都是張衝愛吃的。

  為了儘快批覆這批密奏,張衝直接邊咬餅,邊繼續閱。

  但等他看到下面的奏疏後,張衝嘴裡的餅都不嚼了。

  此時的他怒火中燒。

  因為如果說上面的兩個問題還是政策理論和實踐的鴻溝,是上下之間的博弈,都屬於可以接受的偏差的話。那下面張衝看的這份奏報內容就讓他完全無法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