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一百六十八章 有冊刁民,帝刀問世

  他亦是意識到自己所編寫的《大學洐義補》為什麼沒有得到陛下的回覆,敢情自己所推崇的理論壓根入不了皇帝的法眼。

  禮部左侍郎劉健眼神複雜地望著這位主導全場的帝王,曾經那個老實又天真的乖學生形象越來越模糊,而眼前英明神武形象的帝王越來越清晰。

  畢竟他還是錯過了,而今的帝王跟他是漸行漸遠。

  其他幾位初次前來的六部侍郎看著眼前帝王的執政智慧,亦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武勳集團已經被陛下收拾了,若是他們還一直跟著徐溥眉來眼去的話,絕對是要落得沒有好果子吃的下場。

  朱祐樘並不理會這些臣子的所思所想,便繼續談論正事地道:“李卿,兩淮的積引清理得如何了?”

  工部尚書賈俊等人便紛紛扭頭望向戶部尚書李嗣,亦是好奇清理積引事情的進展,其實主要還是關心接下來鹽稅的收成。

  戶部左侍郎陳坤和戶部右侍郎劉忠都是知道實情的話,嘴角不由得揚起一個弧度。

  “回稟陛下,現在清除積引的成效非常!王越收繳的贓銀將近三百萬兩,而今遵照陛下的指令,已經開始著手整理積引,陳年舊引有望在今年便全部清理完畢!另外,兩淮清丈的鹽田完畢,地方的庫鹽日足,今九邊鹽商中鹽價已經是太祖之時的兩倍。因兩淮產鹽量有增,預計今年朝廷的鹽利是太祖之時的四倍!”李嗣的嘴巴笑得合不攏嘴,顯得如實彙報道。

  這一次交由王越總理鹽政,朝廷可以說是贏麻了。

  朝廷不僅從鹽政系統掀出一大幫蛆蟲,而且通過丈量找回四分之一的隱匿鹽田,另外還從李之清等官員和那幫鹽商得到了三百萬兩。

  正是因為有著如此多的銀兩,清除歷年積引這件事情變得簡單起來。

  那些由兩淮都轉運使司所發行的折色鹽引一律全部按原價退還,通過九邊中鹽所得的鹽引可以享受半價購新引或折色退還,而王府和勳戚的積引通通作廢。

  雖然清除鹽引可能要將三百萬兩贓銀耗光,但現在鹽稅的實際收入達到太祖時期的四倍,簡直給大明財政開拓了一個水流不息的水龍頭。

  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一筆十分划算的買賣。

  話音剛落,禮部尚書徐瓊當即感慨地道:“鹽稅竟然已經是太祖之時的四倍,這也太恐怖了吧?”

  “若是如此的話,那麼今年的財政豈不是美哉?”今天一直不怎麼說話的兵部左侍郎何琮眼睛頓時一亮,顯得十分欣喜地道。

  刑部尚書杜銘是一個較真的性子,便是好奇地詢問道:“李尚書,為何能比太祖時期多上三倍?”

  “今天下食鹽者多,鹽易於售出,自然就會讓鹽商出更高的價了!”兵部尚書張鎣是生於富庶之地的松江人,顯得理所當然地搶答道。

  朱祐樘前世便是研究行業發展趨勢的,自然知道這並不是全部的實情。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則是現在日益增多的鹽商競爭加劇,二則經過這麼多年的壟斷等原因讓百姓接受更高的鹽價,所以鹽業的蛋糕已經被做大了。

  不過有些事情是不可能避免的,雖然朝廷可以行政干擾來打壓鹽價,但這樣做只是讓鹽商從中得到巨利。

  現在朝廷只需要尊重市場,維持一個合理的鹽價且保證百姓有鹽可食即可。

  其實較高的鹽價才是有益的,只有較高鹽價才能產生足夠的溢價,從而刺激各地鹽商售鹽的積極性。

  只有持續足夠的利潤,這樣才能讓大明的食鹽主動下鄉,送到散佈在全國各地的村落之中。

  朱祐樘自然沒有理由拒絕這到嘴的肥肉,畢竟自己手裡有足夠的銀子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軍隊,亦有底氣接下來整治糧稅。

  吏部尚書李裕等人是聽信了張鎣的解釋,顯得若有所思地輕輕點了點頭。

  李嗣看到朱祐樘榮辱不驚的模樣,心裡亦是暗暗佩服,亦是不再多說什麼了。

  朱祐樘對戶部尚書李嗣的辦事能力很是認可,便輕輕地點頭道:“大明鹽法今後還是要以開中法為主,九邊的軍馬還是少了些,可以適當增加中馬的數量!”頓了頓,又是扭頭望向工部尚書賈俊道:“賈卿,若是王恭廠的精鐵不夠,你亦可以申請中鐵!”

  大明開中法的妙法是萬物皆可“中”,其實這樣還能減少採購的環節,從而有利於朝廷防貪防腐。

  “臣領旨!”李嗣和賈俊知道朱祐樘還是想要通過開中法加強九邊的軍事力量,當即便鄭重地表態道。

  禮部左侍郎劉健等官員已經慢慢接受朱祐樘的強軍思路,雖然他們心裡是希望共享太平之福,但遇上這麼一個文治武功的皇帝亦是隻能認命了。

  其實他們亦沒有阻止的理由,畢竟現在蒙古那邊的小王子達廷汗勢力越來越強,而南邊的安南黎朝亦有狼子野心,甚至贛州府還出現了大股流寇,確定需要加強軍事實力。

  何況,現在的軍費並不是通過派餉而來,而是大明自身稅賦的支開,對百姓實質上並沒有加重負擔。

  正是如此,他們心裡可以不贊同,但卻沒有任何理由反對。

  朱祐樘看到鹽事已經處理妥當,便著眼於海外,當即侃侃而談地道:“今天下跟明初其實已經有所不同,成化十三年倭寇在浙江沿海劫倉瘐、燔室廬,積骸流血如陵谷,一鄉之地受災過半;廣東沿海地區,粵商跟外番往來甚密,外番來華者日益增多,今大明跟四海實為一體。前任首輔之子高恆舉家乘船外逃出海,此又是何故,東南商賈跟海外亦是十分密切也!太祖當年勒令片板不得下海,彼時剛剛驅逐北元,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故而不得不為之。太宗即位,令鄭和七下西洋,便是為探四海各國虛實。今四海船隻往來漸多,先帝亦是憂心於倭寇,亦擔心南洋有強敵遠來。朕今於耽羅島開市,一則是跟朝鮮互通有無,二則是要以耽羅島為屏障,防的其實是倭寇擾我東南百姓!成化十三年之事不可重演,大明亦要居安思危,朕剛贈於劉忠之言,今亦贈予諸位: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雖然他的真正本意是要用耽羅島為大明討伐日本的跳板,但這樣拋出來必會受到阻撓,而自己亦會被編排成為好戰喜功的皇帝。

  儘管名聲臭了,亦不是什麼多要緊的事,但從長遠出發,還是不能給人輕易扣帽子,所以穩妥起見便打出防守大旗。

  什麼是執政智慧,大抵便是宛如兵法那般:虛中有實,實中帶虛。

  劉瑾一直相伴在側,原本正要添上新的檀香,但一時忍不住失神地望向充滿智慧的帝王。

  張虎和趙虎等四位掌軍太監來到這裡值守,在聽到自己的主子這番言論後,亦是暗暗記下這個富有智慧的話。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

  整個養心殿只有朱祐樘一個人的聲音,而這一番言論讓在場的重臣都聽進去了,亦是隱隱明白這位帝王的苦心。

  原本以為大明跟朝廷在耽羅島開市,還要求大明重設市舶司開海,這是自己皇帝的一個胡鬧之舉。

  只是聽到自己皇帝的真正謀略,心裡除了佩服還是佩服。

  若是從全局和萬世的角度出發,他們在耽羅島建立大明的駐軍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更容易阻擊倭寇,甚至是直接切斷倭寇的退路。

  至於在耽羅島建造據點所花的費用雖然不小,但跟東南沿海的損失和百姓遭到屠戮相比,這一點投入簡直是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