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泡枸杞 作品

第一百零九章:林如海病逝

 經營書坊的前途、影響都是較為深遠的。

 至北明以初,古代刊刻大抵有三種。

 官刻、私刻、坊刻。

 官刻是禮部、司禮監刊刻的學校教育書籍。

 皇帝朝廷的敕令、律法普及等等。

 這方面對賈琮沒影響。

 但它造成了出版業、刊刻業的發達。

 蔡倫改進造紙術,廉價的造紙、印刷成本。

 為明末、大楚的文化繁華提供了技術條件。

 私刻在於士紳、富商家庭。

 不以營利為目的。

 一般是自認為高雅的交流。

 或者達到“立言”的儒家標準目的。

 士紳家庭。

 多半有自己的私刻作坊。

 坊刻是純粹的商品經濟。

 配圖、插畫、開分店。

 天朝出版作坊最有名的兩個地方。

 是安徽——徽州和福建——建陽。

 徽州黃氏作坊從明初開始,一直生存到二十世紀。

 建陽餘氏的分店開到了金陵蘇州。

 後來建陽沒落,被江南取代。

 坊刻對社會的影響深遠。

 這埋下了賈琮日後的政治目的。

 民間坊刻的暢銷書籍有;旅遊指南、插花、綜合性書籍、時文等等。

 包羅萬象!

 他的受眾集中在讀書人、富商、官僚家庭的女人。

 毋庸置疑。

 古代上層、中層女人真正走出家門的第一步。

 就是在出版詩書的相互交流上。

 儘管以古代的普遍文盲來說。

 識字人口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十。

 書籍購買力的承擔者僅限於中上層社會。

 一個湖州中等勞動者一年的年薪有五兩左右。

 他是不會花費將近一半的年薪購買一本《封神演義》的。

 但是棉花、桑樹在江南、山東、河南、直隸的廣泛栽種。

 西洋那幫強盜的大幅度白銀輸入。

 江南的商品經濟早已發達。

 為賈琮打進江南市場、書商起家提供了可能。

 .......

 秋風輕拂,皺起運河河道的一抹清水。

 江都埠頭人來人往的場面被衙門兵丁肅清。

 磚石大道上。

 管潮升當先走過,數十個縴夫於岸上拴了纖繩。

 賈琮踏上甲板。

 管潮升回頭道:“景之你怕沒見過鹽袋。

 這一單有三千石,三萬多斤。”

 賈琮進艙,伸長脖子一看。

 滿船的麻袋堆了一排排。

 陪同的鹽運使衙門運同,倪如倫道。

 “也不值多少,一兩銀子。

 可買三百二十斤鹽。”

 賈琮思索道:“差不多六文錢一斤,十斤六十文。

 算下來,三萬多斤也不過幾百兩。

 哪來幾十萬的錢?”

 倪如綸失笑:“小相公真是不諳事務,這只是過來的第一單。

 後面的船隻能排滿大運河。

 而且這僅僅是淮南,算上淮北。

 記賬的數字能寫到你手痠。”

 管潮升知道賈琮在裝傻充愣,並未點破,一言不發跟著進了密艙。

 賈琮笑著退後瀏覽。

 看那幾個鹽商董事、鹽運使衙門的鹽場大使、庫大使記賬交接。

 倪如倫親自過目。

 管潮升乾咳道:“倪運同,巡鹽御史才是總督鹽務。

 雖然林大人病著,這賬目還得給我看看。”

 “使得,這麼多年的規矩不會亂。”

 倪如倫遞賬本給他看:“鹽引商戶世襲,那些就不用看了吧?”

 管潮升冷笑:“要看的,過關驗證怎能沒有鹽引。

 三千石,少說有三十張鹽引!

 官督商運,哪戶哪人,悉數記清。

 不然我如何向林大人交代?

 又如何分辨是私鹽還是官鹽?”

 賈琮只見倪如倫有些不悅地對鹽場董事招手。

 那些人便遞上鹽引。

 管潮升對賬計收,道:“倪運同,這些鹽引已經開過數目了。

 這是私鹽,後面的還要這樣。

 我可擔負不起。”

 “官鹽是大頭,私鹽是雜的。

 管相公不愧錢糧師爺出身。

 按老路子辦可好,還是林大人哪兒不滿。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倪如倫一副商量地提高語氣:“照你這樣算,兩淮的私鹽,幾兆兆石。”

 賈琮再看那些鹽場董事、鹽運使衙門大使,冷麵冷眼的。

 分明對管潮升不滿。

 一旁的馮董事見勢插嘴道:“我家老爺是巡撫老爺的鄉誼。

 若要論,臬司下的前分巡道、分守道。

 藩司下的參政、參議,和本州商家老爺都不無關係。

 管相公不是第一次記這個了,怎還不嫻熟?”

 倪如倫眼睛泛出幽光。

 管潮升笑了笑,放下毛筆,賬目收進袖中。

 “我知道,這就告辭了。

 我和賈小相公想巡視一下鹽場。

 能行個方便麼?”

 聽得此言。

 那馮董事臉色好看了些,張了張嘴。

 “這倒是可以,甘泉那邊有個分司。

 等這些都審完了,我帶你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