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虎 作品

第339章 站隊的官員

 而對其判斷不以為然的陳舉卻下了決心,自己這個岳父,有點越老越糊塗了。他這次進京之後,還是按照自己的判斷,去尋蔡京,才是真正尋出路。

 義烏縣這邊的趙駟,順利地招滿了兩千名的士兵。

 秦剛與一直陪同徵兵的岑穰在不遠處的一處涼亭裡,看著趙駟正在對新來義烏兵整訓。

 “彥休兄,悍民從軍,對於此地的鄉間械鬥陋習來說,不過只是揚湯止沸,收效一時而已。要想根治,必要另尋他法!”秦剛啟發式地說道。

 “徐之兄所言,甚是有理。只是此地民風向來如此,鄉間利益複雜,但有糾紛,官府管轄難以服眾。即使小弟到任之後,想著能做幾個模範強管的範例,認真去處理裁定了幾起糾紛。可是總是沒辦法讓每一方的鄉民心裡真正服氣。前腳你剛裁定下來,後腳他們那邊的鋤頭棍棒就又掄起來了。械鬥爭執總是難以根除啊!”岑穰搖了搖頭,感慨地說道。

 “民眾糾紛,無非就在一個情理的定性與裁決。統統都指望官府派出吏員一一處置,既不現實,也極難做到公平服眾。說白了,你是不能指望老百姓去相信一兩個官吏的判定。你更無法信任每一個判定所官吏不被背後的貪贓枉法所影響。”秦剛也是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但是卻提出了他的分析重點。

 “不管又不行,管了又沒效果,那徐之兄可有什麼高見?”岑穰卻是聽出秦剛話裡有主意。

 “你看這義烏鄉間再亂,可有一處地方不亂,那便是宗族內部。大至家產分割,小到鄰里鬥嘴,宗內判定,立即遵守。就算心有委屈,也只能低頭服從,同樣是這批人,這是為何?”秦剛突然點出了一個常見卻極少思考過的現象。

 “對啊!老百姓總是聽宗族內部的話啊,這是為何?”岑穰也懶得思考,便知秦剛會有答案。

 “宗族雖有族長,但並非族長一旦獨斷乾坤,而是有族老、有議事會。族內參加議事之人,既非隨意選出,也非平均分配,而是根據分支分脈的丁口、影響、對宗族的貢獻大小而定。所以,宗族內的商議決定一件事情,不會是哪一個人說了算,也不會是拿著死理不變通,而一定是代表著族內各方利益的這些議事族員反覆商討、甚至是相互妥協下來的結果。”秦剛說的便是時下大多數宗族裡的實情。

 “說的倒也是。但是我也聽聞有些宗族,也會陷入族長任人唯親,拉幫結派,打擊弱支的現象,這又如何解決?”

 “彥休兄可曾聽說過藍田鄉約?”秦剛卻是突然問起了另一個話題。

 “可是藍田呂氏四兄弟所創的鄉約?”岑穰當然知道這個鄉約。

 所謂藍田四呂,便是指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這四兄弟,其中呂大忠和呂大鈞分別是關中大儒張載的弟子,而呂大防更是元佑年間的朝中左相,地位聲名顯赫。他們四兄弟,由老三呂大鈞為首,率先在家鄉丁憂時提出了這個鄉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民間倡導、並以書面形式固定下來的鄉約,便稱《藍田鄉約》。

 藍田鄉約引用“周禮”,倡導鄰里鄉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四大宗旨,由鄉間小地方入手,鄉民信服,管理有序,一時間名揚天下。

 “世人皆稱藍田鄉約多賴呂相公的威名加持,其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剛見岑穰知曉,便不再贅言細則,直接剖析要點,“藍田鄉約兩大關鍵,其一,‘其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講究利益自析,由鄉民自己決定去留。其二,民主推舉,值月輪更,共議更易。實質就是以多人議事之則,制約並規避徇私之弊。”

 看見岑穰若有所思,秦剛則進一步點撥道:“鄉約的本質,就是將原先鄉間行之有效的宗族族內管理優勢擴大到整個鄉間;同時,以成文形式約束推行過程中的走形與偏移;更以自願出入的原則平衡鄉約的公平與公正。彥休兄如有意願,不妨可以義烏鄉間嘗試推行。此乃止鬥、息爭、安民、寧境之創舉也!”

 “徐之兄一言點醒夢中人。吾等讀書士子,皆有聽過藍田鄉約,但多數都止在紙上評論,心中景仰,都只以為那是呂氏四賢回鄉張羅之事,但卻未曾想過,可聞而效之、效而行之,以助治地之政,實是慚愧啊!”岑穰卻是誠懇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