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仗劍行 作品

第496章 非洲:望海城和發展

 畢竟哪怕對面的葡萄牙人不打過來,萬一要是待在南非的英國佬打過來,那可就真是“首戰即決戰”了。 

 而這個“重修”,其實也基本代表著,望海城正式成為了整個海東國的都城,也就是所謂的首都。 

 那場輸掉遠東和尊嚴的黑海戰爭就是最好的證明。 

 是啊,湯霖望哪怕是遷移,都要先想著都城百姓的“安危”,可見其“仁君”本色。 

 而這一點和當初的“老望海城”很像,地處西南的望海城,靠著進出口貿易的補充,一步步發展自身的實力,最後完成了“過江蟲”吞掉本地鼠的奇蹟。 

 而在這個基礎上重修的望海城,實際已經和當初的建築地址大不相同了,甚至連方向都不一樣。 

 望海城之地,位於海州島西南沿海,這個地方,剛剛好具有一個天然的良港,在當時那個什麼都沒有年代,確確實實給整個望海城,乃至望海軍帶來了“財”和發展的生命力。 

 對這一點最清楚的,恰恰就是海東公,湯霖望本人。 

 畢竟在這個時代,如果一個國家和地方勢力,沒有出海口和可供使用的良港,那麼也就註定了,這個國家或勢力,基本很難發展起來,甚至就算發展起來,也大多會為了出海口奔波勞碌,甚至不斷的消耗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國力,將本國拖入到了“數不盡,扯不清”的擴張戰爭中。 

 而當初之所以會將望海城的主體往內陸一百五十公里的地方遷移,將原來的望海城徹底變成了海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湯霖望那“時不時發作”的不安全感。 

 而這一點在當初的俄羅斯,現在的東羅馬帝國上發揮的淋漓盡致。 

 而這個所謂的“望海港城”,基本建築輪廓除了修建了更多的炮臺塔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其後方,鏈接著一條通往內陸地區的鐵路。 

 也就是說真正的望海城,實際已經完全消失了,留下的則是以海貿為主的望海港城。 

 而葡萄牙人的“過分之舉”,自然引起了海東國的警惕,而這也是望海城內遷最終導火索。 

 成為漢國的小弟,不僅僅有修建鐵路,援助工業的好處,還有給自己“樹敵”的風險。 

 而打仗是需要花錢的,打仗花的越多,用在本國上的建設,就會變少,甚至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發生。 

 機器的轟鳴聲,就像是炸雷一般,不斷的敲打在所有人的腦海。 

 “湯公,這是漢國送來的制鐵機器,有了這些鍊鐵爐和生產線,咱們海東國,未來產三十萬噸鋼鐵,沒有任何問題……” 

 聽著“三十萬噸”這個數字,湯霖望先是一喜,隨後語氣低沉的開口: 

 “三十萬噸雖好,但也只是漢國本土一座鋼鐵廠的產量罷了,就說那個西京制鐵,就不知道比咱們大了多少倍!!” 

 “不過咱們能發展如今這個地步,已經難能可貴,再有苛求,倒是我太貪了,但是你們要記住一點,那就是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不能一有點成績就飄了,要知道……” 

 湯霖望的“教育”,就像是肌肉自然反應一樣,一說就說了個不停,說的時候,下巴上的鬍鬚不斷飛舞,給人一種“老夫聊發”,但沒有少年的感覺。 

 當教育結束之後,就是一連串的握手拍照,以及最後的“共用食堂午餐”,以示親民。 

 第二天的海東日報上,就出現了湯霖望視察望海一號鋼鐵廠的消息,在這篇文章裡,描寫了大量湯公深入一線,不顧“勸阻”,視察損害鍊鋼爐,關心受傷人員的消息。 

 甚至那些和當地官僚握手的照片,都被描繪成了“監察百官”,“友善親和”。 

 至於最後的“特製食堂飯”,則用一句“雖堯舜不過如此”來概括。 

 而這種事,在湯霖望當上海東公,建府開國後,十分常見。 

 甚至到了現在,誰要是在海東國說湯公,湯霖望的壞話,那都是一種“找打”的行為,不是官差找那人麻煩,而是當地百姓找那人麻煩。 

 畢竟,那可是湯公啊,愛民如子的海東公啊!! 

 ……… 

 “啟稟湯公,去歲我國,歲入兩千零五十二萬華元,共支出一千九百零三十萬華元,結餘一百二十二華元……” 

 “今年上半年,引進漢國制鐵,製糖,機器製造技術,乃至擴建原有廠房,總計花費超千萬華元,而下半年,我軍還要進行一次武器換代……” 

 “內務府開支目前還算平穩,每年可以盈餘超百萬華元……” 

 “湯府下屬產業,除去去年的那些傳統企業外,今年新增制煙,制皮等原材料加工企業……” 

 “我軍已經完成了初步整編,距離完全整編,目前還差武器和訓練……” 

 不大的海東公府外堂會客廳內,一個接一個的海東國內外官員,不斷的給坐在“師爺椅”上的湯公,湯霖望,彙報著看來起都很重要,但是很多都是“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