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雪顏 作品

第五十八回 嗣帝祚董生進三策 應主召申公陳兩言

話說周亞夫這天被帶到朝廷上,景帝派出的問官早已等候多時,讓他當面對質,並拿出一封告密信給他看。周亞夫一看信,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兒。原來啊,周亞夫的兒子擔心老爸年事已高,提前為他準備後事,從尚方那裡購買了五百套甲冑盾牌作為陪葬品,結果因為這個事情惹出大麻煩。尚方可是專供皇室用具的地方,按規定私人是不能隨便購買的,估計周家兒子貪圖方便,私下操作,還欠了工人搬運費。工人一氣之下跑去告狀,說周家兒子偷買禁物,意圖謀反。

景帝本來就對周亞夫有所忌憚,這下正好逮住把柄,派官員審訊。實際上週亞夫對此事毫不知情,自然無法辯解,審訊官員還以為他在裝強硬呢,便向景帝彙報。景帝一聽火冒三丈:“我壓根兒就不需要他回答!”於是下令將周亞夫移交給大理寺審理。周亞夫的兒子得知此事後,急忙前去探望,發現老爹已經被關進了監獄,這才趕緊解釋原委。周亞夫聽完也無可奈何,只能嘆口氣。

到了大理寺,審案官員竟直截了當地問周亞夫為何要謀反,周亞夫反駁道:“我兒子買的不過是喪葬用品,哪有謀反的事兒?”誰知審案官還不依不饒地嘲笑他:“就算你不想在地上謀反,那也是想在地下謀反吧?有什麼好遮掩的?”周亞夫生性傲骨錚錚,怎受得了這種嘲諷,索性閉口不言,回牢房裡絕食抗議。連續五天沒吃飯,身體虛弱到嘔血數升,最後不幸去世,這也應驗了許負當年的預言,真是命途多舛啊!

周亞夫死後,景帝並沒有給予任何撫卹,只是又封了周亞夫的弟弟周堅為平曲侯,延續絳侯周勃的香火。而王皇后她哥王長君則因裙帶關係得到好處,被封為了蓋侯。至於丞相劉舍,幹了五年沒什麼建樹,純屬混日子,景帝終於看清了他的平庸,就把他罷免了,提拔御史大夫衛綰接任丞相。這位衛綰是代郡人,擅長駕車表演,在文帝時期就受到寵幸,由郎官一步步升至中郎將,為人謹慎有餘但魄力不足。景帝還是太子時曾請文帝的侍臣一起喝酒,唯獨衛綰不來赴宴,文帝因此更加看重他,臨終前特地囑咐景帝要好好對待衛綰。所以景帝一直讓他擔任重要職務,直到被任命為丞相。

接著,御史大夫的位置空了出來,景帝又選用了南陽人直不疑來填補。直不疑以前也是個郎官,有一次和同僚們住在一起,有個同事回家誤拿了別人的錢財,失主以為是直不疑偷的,他也不辯解,自掏腰包賠償。後來誤會解除,大家才知道真相,從此都尊稱他為“長老”。後來直不疑升任中大夫,又有人誹謗他與嫂子不清白,他同樣不作爭執,只淡淡地說自己並無兄長。憑藉他的種種表現,最終步步高昇,做到了御史大夫。不過無論是衛綰還是直不疑,他們雖然能守住本分,卻難以擔當起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只能說他們的能力侷限於此,有點讓人失望啦!

漢景帝又提拔了寧成為中尉,這寧成是個狠角色,比郅都還要厲害得多。他之前在濟南當過都尉,那兒的老百姓對他恨得牙癢癢的,不僅手段嚴酷,而且品行也遠不如郅都那麼忠直清廉。但景帝呢,偏偏覺得他是個人才,讓他掌管刑獄,可見這位皇帝的口味有點獨特啊。雖然景帝在詔令裡說過,對待疑難案件要慎重審查,還強調治理刑獄要寬大為懷,這些話說得挺仁義的,可實際上呢,卻是說一套做一套。他還下過命令讓官員們好好盡職、鼓勵農民種田養蠶,甚至禁止採集黃金珠玉,不過這些詔令大概沒怎麼深入人心,大家夥兒也沒能真正步調一致地執行起來。

這麼看來,景帝的做法比起他的老爹文帝來,確實差了一截。歷史學家把他們倆並稱為“文景之治”,現在看來,這個評價有些言過其實了。不過,好歹景帝在位時還是讓老百姓過得相對安穩,沒有搞太多折騰的事兒,勉強算守住了祖宗基業的一些規矩。後來,在位十六年後的第三個年頭春天,景帝突然病倒,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四十八歲。臨終前他留下遺詔,賞賜諸侯王和列侯各兩隊馬車,俸祿兩千石以上的官員每人兩斤黃金,每戶普通人家一百錢,並且釋放宮女回家,保證她們以後不再受役使,這些都是他給身後臣民留下的恩澤。

接班的太子劉徹剛剛十六歲,就是那個追求大事業、有秦皇之志的漢武帝。武帝還沒登基的時候就已經娶了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為妻,現在做了皇帝,自然封她為皇后,實現了金屋藏嬌的心願。同時,他也尊自己的外祖母臧兒為平原君,並且連帶著臧兒與前夫所生的兒子田蚡和田勝也都得到了封侯的榮耀,一個封為武安侯,一個封為周陽侯。雖然臧兒已經改嫁到田家,跟王氏這一脈斷絕了關係,但這田家兩個兒子竟然也能無功受封,可見武帝這時已經開始不按常規出牌,不太遵循老祖宗定下的規矩了。

新皇繼位後,一般都會在前任皇帝去世後更改年號,之後逐年遞增,正常情況下不會頻繁改動年號。但是之前文帝因為相信了一些迷信說法,所以破天荒地改了兩次年號。而到了景帝這兒,更是變本加厲,一口氣改了三次元年,史書上就把這分為前元、中元和後元三個階段。武帝即位第一年,按照慣例也改了年號,這還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後來他竟然改了十多次年號!那些個官員為了拍皇上馬屁,還建議每次改元都要選個吉祥名號應應天意,這樣一來,從武帝第一次改元開始,每年都有特定的年號了。比如那首個年號叫“建元”,這是在武帝元鼎三年時才確定下來的,然後根據這個追溯往前所有年份都加上了年號。大家要知道,年號這玩意兒,就是從咱們這位武帝開始搞出來的,可以說是開創了一個特別的傳統,從此成了歷朝歷代的習慣做法。所以啊,後人一提起武帝的第一年,就會說是建元元年,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