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言語 作品

第三十二章 草草收場

 趙瑗眼神堅定的正視前方,將心中對於大宋的弊政暢快淋漓的說了出來。

 雖然他明白自己這番毫不留情的話會有些打官家的臉,但這同樣是在朝堂之上給官家和一眾臣子們洗腦的大好機會。

 趙瑗深知自己無法輕易改變趙構的想法,但堅信自己可以逐漸改變朝堂上對抗金的主流態度。

 他知道對於眼下的大宋朝堂而言,倡議抗金北伐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去實現它。

 趙瑗心中充滿了豪情壯志,決心要為大宋的利益而奮鬥。

 當著一眾朝臣在大朝會的這番言論,自己將徹底貼上主戰抗金的標籤。

 今後整個人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但他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朝堂上的這番講演,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呼籲整個朝堂團結起來,共同對抗金人的南下。

 不得不說趙瑗的慷慨激昂,感染了很多人,一些原本持有處於中立的臣子們也從內心開始支持他的觀點。

 他一口氣把後世對於大宋國力和軍力貧弱的原因說了出來,雖然記不太全,只說出了個大概,但他認為已然足夠讓所有人好好消化一下。

 這其中背後的深意和寓意,懂的自然都懂。

 大宋朝堂的這幫臣子,大多數都是進士出身。

 他們十年寒窗,懸樑刺股,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

 而大宋的科舉制度也並非是呆板的八股文,它更加註重考生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求考生有紮實的文化功底,還要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治國才能。

 因此,能夠在大宋科舉中脫穎而出的,無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

 這幫臣子們,有的來自名門望族,有的出身貧寒。

 但無論出身如何,他們都憑藉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成為了大宋朝堂的中堅力量。

 這幫精英不但能從言語的表面去理解,更能夠悟出其中的諸多深意。

 如果說詩賦讓眾人目瞪口呆的話,那麼趙瑗的這一番策問則徹底讓殿中所有人心服口服。

 不但韓世忠等一幫武將頻頻點頭,就連秦黨中人也覺得言之有理。

 然而更為驚訝的則是在龍椅之上的趙構,趙瑗的這個五策簡直讓他難以置信。

 只是對於他而言,趙瑗的這一連串的話不但結結實實的打了趙氏祖宗的臉,也相當於在這朝堂之上扇了大宋一記響亮的耳光。

 造成眼下大宋如此的情形,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想當初,大宋的祖宗們制定了一系列的國策,旨在強國富民。

 然而歷經數代,這些國策卻並未得到有效的執行,反而成為了大宋走向衰落的根源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國策之一,便是重文輕武。

 自太祖趙匡胤建立大宋以來,他便深知武將擁兵自重的危害,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削弱武將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然而,這一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逐漸走入了極端,導致了大宋的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

 除了重文抑武的國策之外,南渡之後偏安一隅的心態也是導致大宋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