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原木 作品

第四百四十六章 成立科舉籌備小組

    一番討論以後,《科舉考試手冊》的初審在禮部絕大多數人的支持下通過。

    當然,這裡面少不了楊帆的強硬態度。

    既然孔穎達幾位士林中的大儒都已經表示明確的支持。

    楊帆趁熱打鐵,馬不停蹄進宮進行奏報。

    此時,李二陛下正與長孫無忌這幾位朝中大臣在政事堂開會,倒也省了楊帆不少事。

    在眾人仔細瀏覽《科考試手冊》以後,心頭無不感嘆,楊帆這小子果然有大才。

    《科舉考試手冊》提出的方桉無疑是最穩妥的。

    不僅能夠安撫世家門閥,又給平民百姓和寒門士子的崛起留下了機會,簡直是一舉兩得。

    不過,魏徵皺著眉頭沉吟了半晌後,不解的問道:“此方桉細節近乎完美,即便有一兩處不符合實際,也可以在籌備過程中進行調整。”

    “可這裡面我有一事不明,為何要單獨增設雜學的教育和科舉考試?”

    “其他雜學倒也罷了,商道乃是小道,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啊!”

    楊帆眯了眯眼睛,努力想著對策,根本沒料到第一個提出疑問的會是這個又臭又硬的老頑固。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以及古人獨尊儒學的思想根深蒂固,想讓這些老頑固接受商道這種“低賤”之道,實在是很困難。

    在這些人面前,楊帆的官位和資歷就顯得底氣弱了很多,還真有些發愁。

    畢竟,百家學說除了在戰國時期曾有百花爭鳴的景象,之後再也沒有絢爛的時期。

    隨著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其餘的百家學說更是被打入了谷底。

    即使是在戰國時期得到絢爛發展的法家、儒家、墨家,最後也只能淪落為統治階級的工具。

    墨家以“窮兵黷武”為統治者所不喜。

    法家以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思想為理念,如今已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本意。

    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

    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

    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

    這就足以見得法家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

    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

    但是如今的法家學說也只不過是閹割版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這些思想根本不能體現。

    因為皇權、世家、勳貴,這些人往往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

    如今法家學說已經倫落於統治者管理百姓的工具。

    配合閹割版儒家學說為統治者披上了仁德的外衣,故“以儒為表,以法治國”便最受統治者的歡迎。

    而對於商道,可以說,在華夏這塊土地上,在整個封建社會歷程,從來就沒有重視過。

    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實楊帆也不知道根源,但他認為這不僅僅是獨尊儒學這麼簡單的原因。

    或許可以歸結為大多商人重利為世人說不喜……

    可這樣也說不通,要知道,即使其他雜學也很不受待見,但還是有很多成功桉例的。

    整個封建社會,醫學大師、農學大師不說隨處可見,但還是有不少的,唯獨古代的“企業家”卻罕有留名者。

    在楊帆看來,出現這種結果其實跟封建社會的眼界和偏見有關。

    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大家當然都爭先恐後地學習四書五經,學習的是滿口仁義道德的聖人之道。

    對於商道這些小道當然是瞧不起。

    楊帆之所以敢於將商學加入到科舉考試的科目裡,自然要打好腹稿應對疑問。

    儒家子弟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的臭毛病可不是學了八股文之後才有的。

    因為儒家學說的內容是一脈相承的,是受到了閹割版的‘聖人’思想影響的結果。

    如今楊帆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商學(經濟學)納入科舉考試的一部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在楊帆看來,即便不能將商學作為科舉的主科之一,亦要將之添加進去,讓天下百姓意識到這門學科的重要性。

    於是楊帆反問道:“請問魏老,你說我們大唐是否只需要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才?是否讀聖賢書的人都能忠君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