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三千兩百四十三章器與理

 在宋之前,儒生從來不會告訴別人這個世界是這麼樣的。但佛道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佛教的三千世界,道家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學對儒家的世界觀構成進行了闡述,並且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理’,認為世界是氣按照理的規則形成的。

 以前儒家有天、命,但在佛道面前完全不夠看,因為天和命無法被人修改,只能遵守。

 佛教有修佛,有坐禪,有發誓,有漸悟,有頓悟,宣傳人可以修成佛。道家有練氣、煉丹,可以修仙。

 儒傢什麼都沒有,雖然儒家推崇聖人,可一個普通人到底應該如何成聖?儒家給的中庸、法先王都太抽象了,必須有一個讓人成為聖人的途徑,於是就有了格物,有了萬物之理。通過格物,明白萬物之理,就能成為聖人了。

 到了王陽明的時代,心學就是讓人不要去格物了,而是注重知行合一,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有禪宗那種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的感覺了。

 這就是道統的威力,什麼是道統?道統就是傳承。佛祖把法傳給了弟子,弟子也成佛了,再把法傳給了弟子的弟子……只要是學了法,都有可能成佛,道統就是成佛的資格證。

 而在韓愈之前,儒家是沒有道統的,所以除了堯舜禹三個公認的聖人,連孔子、孟子都算不上聖人。

 但宋朝之後,道學的儒家有了傳承,‘天理雲者,這一個道理更有甚窮已?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就是說天理這個東西,不是因為堯舜禹而存在的,而是本來就在的,堯舜禹領悟了就成為了聖人,如果後人領悟了一樣成為聖人。

 有了道統,後面孔子、孟子被封為聖人,也就理所當然了。他們繼承了堯舜禹的道統,領悟了天理,就是聖人,沒毛病。

 雖然道學不承認荀子,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卻出自荀子。

 當然兩者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荀子強調的是天的絕對性。而道學強調的是天理的普遍性,是為了格物致知做好準備。荀子的意思是大家都要尊天,而道學的意思就是大家都要存天理,不只是尊重天,更要積極地落實天理。

 荀子的天就是一個監控器,要讓人敬畏,是客觀存在的,凌駕於萬物之上。而道學的天理則是修行法門,是讓人成為聖人的途徑,天理沒有凌駕,而是包含在萬物體內,等待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