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尚德 作品

241 成功者更要多看反面教材

    其實算算比直接更換配件更費錢。

    另一個原因就是農機配件不是應有盡有。

    鄉鎮上現在還沒有配件門市,鄉鎮農修廠兼賣配件。

    可是你想,有的偏遠鄉鎮所謂的農修廠,就是一臺電焊機兩把錘子三個螺絲刀,還有廠長副廠長加上會計三位領導就是一個廠。

    他能有什麼配件?

    往往下邊鄉村的農機壞了,只好跑到城關鎮農修廠來求助。

    城關鎮農修廠規模大,設備齊全、先進,下邊的農機拖來修,如果缺什麼買不到的配件,那就現場加工。

    不過這樣的幹法,缺什麼加工什麼,那在後世可是屬於定製加工,這個造價和成本太高了。

    基本就是生產一套模具的成本。

    城關鎮農修廠的虧損就在於此,那就是太懶了,守著這麼齊全,這麼先進的設備,以及嫻熟的操作工人。

    卻整天干著定製活,收著普通配件的錢。

    這怎麼可能賺錢。

    梁進倉借給小姑五萬塊錢,幫她從省城進了一批優質鋼材。

    ——當然,這年頭鋼材是緊缺物資,幸虧她侄子在鋼廠有人,直接找的副廠長兼銷售科長給批的,因為大侄子救過那個副廠長一命,一直都聯繫著呢。

    用這批優質鋼材,農修廠開始生產農機配件。

    把這些配件分送到下邊鄉鎮的農修廠,讓他們代賣。

    梁進倉給小姑算了一筆賬,雖然咱們叫農修廠,但是修理農機,修修補補這些活兒,去了工人工資,利潤極低。

    真正賺錢的,還是生產農機配件。

    也就是說,他就是想讓小姑把農修廠變成一個生產農機配件的機械廠。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開源。

    節流方面,那就是把小姑的兩個哥哥安排在大門口,對每一個下班的工人進行檢查。

    不這樣不行,農修廠都是金屬,另外還有成品的配件,全是值錢東西。

    隨便踹兜裡倆軸承,就頂上一天的工資了。

    還有平常上班的時候,兄弟倆一個牆裡,一個牆外巡邏。

    總能捉到假裝上廁所,把配件,鋼錠什麼的隔著院牆扔到牆外,而外邊有家屬在等著接收。

    其實這都是以前的老習慣了。

    只不過那時候偷的是公家的,可現在你往外扔十斤鐵塊,相當於從梁秀香兜裡掏這十斤鐵的錢。

    對這樣的事,新制度規定,第一次抓住沒收贓物,給予記過處分。

    第二次抓住兩倍罰款,全廠通報。

    第三次抓住,開除。

    農修廠的工人確實有點積習難改,光是治理這個跑冒滴漏,梁秀香就付出了相當大的精力。

    不管怎麼說吧,農修廠這個爛攤子,到現在為止,已經被梁秀香給基本收拾出來。

    進入正軌,開始盈利了。

    農修廠的這些情況,和經驗,以及把大解放承包出去,其實是甩掉了一個燒錢的大包袱,所有這些,都給吳氏父子和黃秋豔做了介紹。

    黃秋豔也洋洋得意地介紹了自從承包過來,木器廠深化開源節流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