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作品

第九十章韓穗的斷言

    韓穗說的內容,除了吸引趙桓之外,同樣引起兩位宰相的注意力。

    作為國家宰執,宰相們看的都是一路、一府的稅收,極少會關注到一個工坊在一座縣裡會有什麼影響。

    聽完韓穗之言,張浚立即問道:“一座工坊能給當地提供如此多的稅收,各地豈不是都踴躍引進資本前來辦廠?”

    “設一座縣裡有兩三個這種工坊,則稅賦、薪資、福利勢必都要翻倍。”

    大宋內地總共一千二百三十四個縣。中原一億兩千萬的人口基本都生活在這些漢地精華領土裡。

    出了燕雲,北方新拓的領土雖然廣闊,但人口相對較少。將他們刨除在外的話,大宋一個縣平均正好約十萬人。自古以來都算是絕對意義上的大縣。

    工坊裡基本上都是有男有女,尤其這種紡織工坊,更是女工居多。

    一座工坊四千人,佔全縣人口的比例大概為百分之四,這個人口比絕對不會影響到農業生產。

    甚至工匠一萬人,十分之一的比例,以大宋的農業發展水平而言,也能滿足百姓口糧。

    大宋的問題不是養不起人,而是百姓赤貧,尤其沒有土地的百姓,當初要承擔沉重的人頭稅,才導致的民不聊生。

    但如果一座工坊裡能提供上萬人的就業,那堪稱當地的一大幸事。

    趙桓覺得,倒是有種形勢跟韓穗所言的特別像。

    在封建時代,經常有百姓活不下去,賣身王府、士大夫之家,為奴為婢。

    豪族家裡,妻妾成群,僕人無數,這些人為王府服務,獲取薪酬,但不從事農耕生產。

    如今百姓們投身工坊,也就是領貴族老爺的錢和領商人的錢這點區別。

    有一份收入,這個家庭就大幅度脫離赤貧,更能抵抗天災人禍。

    官員也是不希望自己治下百姓民不聊生,引發叛亂事端的。

    一旦發生這種事情,朝廷肯定會追究其責任。

    因而趙桓說道:“這麼看來,官員們趨利避害,也得鼓勵治下多設幾座工坊。”

    韓穗直接斷言,向在座的眾人說道:“這工商發展,是大勢所趨。我以為,這並不以某個官員的意志,就能改變這種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