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作品

第八十九章官員的衣食父母

    其實趙桓有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可悲。

    士農工商四個行業,士者為學,農者為耕,工者治器,商通有無,此之謂事。雖職業分殊,但皆為本業,正所謂柱之石,國之本也。

    這本應該是天下的共識,但趙桓卻要擔憂中原在後世出現重農抑商,成為根深蒂固的封建小農國家。

    這恐怕是封建士大夫們留下的最大的遺毒,也是明清兩個朝代留下來最深的烙印。

    所以趙桓迫切的想知道,民間的經商環境如何,以及怎麼才能確定一項制度,當有人提出重農抑商的說法時,將受到所有人的強烈反對。

    趙桓先向韓穗問道:“民間經商環境如何?可有小吏苛刻,惡劣生釁?”

    小吏大害。

    如果一個小吏,一定要與民間的富豪為敵,是很有可能導致這個富豪在當地置辦的工坊、商鋪倒閉的。

    這種小吏多了,當地的經商環境就會變得非常惡劣。

    最顯著的就是後世阿三哥,那惡劣的經商環境,簡直讓外資頭皮發麻。

    但韓穗卻笑著說道:“官家,其他人如何,臣不清楚。臣經商向來是當地官府的座上客。”

    “關於官家所言大勢,臣有一二見解。”

    趙桓沒想到韓穗上來就給了自己一個驚喜,立即關切的說道:“詳細說說。”

    韓穗不無驕矜,說道:“先說小吏之事,臣可以說,等閒小吏根本不敢與臣為敵。甚至一方官員也必須對我等敬重有加。”

    這說法真的讓趙桓訝異不已,中原多少年的士農工商排名了。

    雖然大宋對這方面比較開明,但士人作為四民之首是一向以來的共識。

    就連後世都有種說法,宇宙的盡頭是編制。

    說大宋一位知府,一位縣令,對轄區內的一名商人必須敬重有加,甚至不敢找他們麻煩,這有點讓人無法理解。

    韓穗也不賣關子,直接說道:“其實原因很簡單,這跟我朝稅制有關。”

    “我朝地方轉運使是陸續轉變為三司稅賦司所轄,所以地方有完善的稅收體系。按我朝法度,稅收中五成上繳太倉,五成會返還給地方,作為財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