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作品

第八十六章我不要你覺得(月初求月票)

    邊廝波結堅定得擺手,高聲說道:“諸位莫要激動,聽我一言。這編戶齊民,既不耽誤大家遊牧養馬,也不耽誤大家販鹽賣鹽。反倒還有好處,所有編戶齊民的百姓都可以向都護府申領良田三十畝。大宋以農耕立國,所以只徵收農稅,畝收一石,輸官一斗。只是聖朝不收糧食,要換成銀錢,每畝地徵四百錢。”

    “十一稅?這稅率倒是不高。”有部落酋長公正的發言。

    而換算成四百錢,在這高原地區無疑是更加划算的。

    畝徵四百錢,在大宋境內某些路已經怨聲載道,隨著糧食豐收,糧價從徽宗朝的每石兩至三貫錢,一路下跌到了每貫一石多。

    如果社會繼續太平下去,每石極有可能降到幾百錢。

    這對江南一帶畝產五石、六石甚至八石的土地還好說,最多從十一稅變成了八分之一,七分之一左右。

    但對北方的河東、河北而言就有些難受了,他們畝收只有兩三石,到時候稅賦就接近三分之一了。

    在高原上,糧價無疑是比大宋腹地要高的,而且在絲綢之路上,他們可以販鹽賣馬,隨便做點手工業產出,就能交齊田稅。

    這對在場的所有部落而已都是一件好事。

    因為在場的各部,有一個算一個,全是沒有良田沃土的遊牧部落。

    至於那些部族裡有廣袤良田的……那肯定都是大宋的良民啊。

    良田都在湟水、黃河兩岸,被土地固定在了原地,他們哪有能力抗拒都護府的政令?

    宋軍找不到這些遊牧部落,找他們那還不是一抓一個準?

    所以他們都是隴右都護府第一批編戶齊民的對象,而且他們也很識趣的沒有抗拒。

    現場的一眾酋長們互相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感覺都護府這個政令,對大夥的確是沒什麼壞處。甚至還有那麼點便宜可佔。

    反正大家也打不贏宋軍,不如就加入他們?

    人總是都有點僥倖心理,這些吐蕃酋長再三確認都護府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還會給他們發土地後,終於決定暫時不帶領所有族人跟宋軍拼個你死我活,血流千里。

    可是劉錡既然要強勢整頓河湟,又怎麼會讓他們如此安逸。

    在穩定了人心後,劉錡又下令在河湟遵循大宋法度,凡二十至二十三歲青壯,不論漢民、吐蕃都要進軍隊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