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作品

第二十七章別提,要臉

    面對這種恐怖天災,趙桓也是毫無頭緒。

    但他是皇帝,完全無需自己絞盡腦汁,他只管向宰相問責。國家養這麼多大臣,真當是為了當大爺供著他們,讓他們位極人臣,享受特權?

    出現問題,他們必須要為皇帝想出解決之策!這才是他們存在的意義。

    梅執禮立即起身,說道:“如今朝廷已經對形勢有了初步掌握,據前線官員、軍兵近日傳回的消息,工部官吏已經發現了決堤之處。北流決堤主要是在館陶和冠氏附近,大約有十幾處決堤。東流的決堤主要在博州境內,但決堤情況極為嚴峻,南北兩側都出現大面積缺口,大水不僅蔓延山東,同時也向河北與北流的洪水匯聚,如今河北東路到處是澤國江山。”

    趙桓看向地圖,所謂北流與東流,在這個時代都是指黃河。

    之所以有這名字,是因為黃河在大宋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改道,在中游濮陽附近一分為二,一條支流直奔北京大名府,在後世天津一帶出海,就是北流。

    一條繼續向東,在山東出海,也就是東流。

    但所謂的最嚴重,沒有其他原因,究其緣由,只有一個,大宋對河防並不重視。

    朝廷提出要整頓黃河,“築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萬七千,工至四十日,頗為煩費”,真宗皇帝聽完這高昂的費用,立即大手一揮,將提議否決。

    祖宗先代混亂的治河方案,遺留到現在,趙桓就要代價超級加倍才能治理。

    梅執禮說道:“我朝初年,便有大臣曾經總結,以我朝治理黃河的國策,全河東注,必橫潰氾濫。齊、博、德、棣、濱五州之民皆將成為魚鱉之食,今日幾乎全部應驗。”

    趙桓面色凝重,有沒有杜充那個二貨,大宋今年都得經歷這麼一場黃河氾濫,既然躲不過,就只能直面這現實了。

    “抗洪的三十萬軍隊如今都抵達何處了?徵召的百萬民夫,集結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