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作品

第六十三章正式確定收稅數額,四億貫!

    楊時向趙桓說道:“自有稅法以來,朝廷一直是量出為入。一旦度支不足,則加徵賦稅。轉移到民間,則是各種苛捐雜稅。例如為將士製作弓箭用的牛革筋角稅,為繳納歲幣用的銀絹,還有支移與腳錢、板帳錢、月樁錢、頭子錢等等數不勝數。此外還有更賦錢、役錢等一系列徭役稅收。”

    “凡此種種,都是因為朝廷稅收輕佻、隨意。可以巧立名目,  繁瑣疲民。所以臣以為官家若要改革稅賦,應該以最堅決的利刃斬斷一切瑣碎。堅定立場,朝廷一年只徵一次賦稅!任何官吏,敢復徵者,立斬!全家流放嶺南,禁錮其三代不得出仕。”

    “以此改量出為入的度支傳統為量入為出!”

    封建社會對百姓毒害最大的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各種苛捐雜稅。

    無論孔子的苛政猛於虎,還是《捕蛇者說》,都對各種苛刻稅收,  痛心疾首。

    而如果在趙桓的改革下,大宋斬盡苛捐雜稅,那無疑是千古以降最大的仁政。

    只是驟然要扭轉數千年的積弊,改量出為入的傳統為量入為出。趙桓眼前一片迷惘,問道:“那朝廷應該徵收多少賦稅才能夠滿足財政所需?尤其如今國家剛平定叛亂,對局勢掌控還不明確。這個數字該如何確定?又該如何分配給百姓?”

    楊時胸有成竹,說道:“我炎宋聖朝財富冠蓋古今。巔峰時稅收約為一億六千萬貫石匹兩!”

    “因為收實物為主,所以貫、石、匹、兩分別為錢、糧、絹、白銀,四者相加一億六千萬。”

    “如果全部折納銀錢,那麼數字約在三億貫至四億貫之間。事實上純銀錢收入,我朝巔峰在太上政和年間,財政收入六七千萬貫。”

    趙桓眼睛中有神采閃過,大概明白了楊時所言。一億六千萬貫石匹兩,這是大宋所有苛捐雜稅、國家正稅、賦役徭役等全部稅收收上來的財富。因為主要收實物,其中銅錢約為六千七千我貫,剩下的都是糧、絹、白銀等。

    這是巔峰時期的稅收,  大宋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稅收數字了。將糧石、布匹、白銀全部用銅錢計價,  大宋一年能收到的稅賦約為三億貫到四億貫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