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肉 作品

387. 阿歸 怪不得兩家如此投契。……

    陳萌看了眼祝煉,問祝纓:“阿煉這就回京了?放到戶部?。”

    祝纓道:“去北地。趁著年輕,做些實務。”

    “你已經把他放出去了,不得攏回來嗎?”

    祝纓搖搖頭:“還不夠。”

    她給祝煉安排的是到北地做縣令,之前祝煉是個縣丞,現在做縣令,升得很快了。正好到鄭川手下幹活,捆一塊兒攢功勞容易些。

    再過個幾年,就可以從北地再調往其他的地方了。

    陳萌看了一眼陳放,陳放的職位相對於年齡來說已經算很高了,他也想給兒子弄個外放,再不外放,就得跟鄭熹似的了。但是兒子又新婚……

    祝纓笑道:“怎麼?心動了?”

    陳萌道:“再不安排,就晚了。”

    祝纓道:“我看你先別急,讓小兩口再安穩過幾天日子,等到春暖花開了,倒是有個地方。”

    陳萌問道:“哪裡?”

    “鹽州。”祝纓說。

    陳放做事,祝纓是瞭解的,比較周到,陳巒教了他許多道理,自己又給他帶到北地使了兩年功夫。皇帝對鹽州的事恨得要命,派個別的人去,未必會寬容。但是,對鹽州的情況來說,恩威並施才是必要的。

    陳放挺合適的。

    陳放的品級,出去起步是個知府,做鹽州別駕也未必不行,大有可為。

    陳萌道:“安全麼?”

    祝纓道:“百廢待興的地方,最好辦了。我的學生,都給他們派到北地去。苦點累點,但只要肯幹,成績看得見。”

    陳放也躍躍欲試。

    陳萌道:“好,就等鹽州大捷。”

    ——————————

    兩人說話的時候,都不覺得鹽州會出大事。

    事實也是如此,這次沒出意外。各衙門封印前,捷報傳來,小冷將軍平了鹽州之亂。擒獲匪首,斬首百餘級,又俘獲了一百餘人,又有投降者數百人。

    皇帝大喜,一面命賞功,一面把鹽州刺史給斥責了一番。接著就是秋後算賬。

    以皇帝的意思,叛軍就得斬首,匪首夷三族,其他的統統沒為奴婢。

    竇朋聽著味兒不對,忙說:“殺降不祥!”

    皇帝道:“不降者呢?”

    竇朋道:“各依其罪而定。”

    “這可不是犯案子!”

    施季行一聽“案子”就頭疼,王氏的案子他可算是“查清”了,事情比江政報的還要令人噁心,根本就壓不下去。“如實”報上之後,怎麼也得殺倆,再判罰。

    判完了,王大夫還沒怎麼著,餘清泉等人就把他誇了一回,說他“不畏豪強”。

    我用你誇嗎?!!!

    施季行將頭一縮,死活不肯理會這件事。

    丞相與皇帝爭執起來,竇朋堅持不能殺這麼多的人,並且建議,除了匪首等幾人,其他的,給他們流放“實邊”,拖家帶口去北地屯田。

    皇帝要求殺一儆百。

    竇朋堅定地說:“殺一儆百,也不用殺這麼多人。臣曾任地方,知治理之難,當此之時,官軍取勝,地方當地安撫為主。以和為貴。”

    大臣們都不太希望多殺戮,李侍中也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殺伐太重,有違天和,恐有災禍。如今年景不佳,還請陛下三思。”

    魯太常道:“便為懲罰,也當有所區別。”

    穆成周本來是想附和皇帝的,但是太子對他搖了搖頭,他又縮了回去。

    祝纓出列說:“如此快速平亂,齊王也能早日還朝。”

    皇帝拗不過,悻悻地道:“但願他們能體諒你們的一片苦心!”

    所有大臣又拍皇帝的一記馬屁:“陛下仁德。”

    皇帝不太開心地宣佈散朝。

    鹽州刺史被貶,需要一個新刺史,冼敬瞅準了機會,向太子建議,以江政為鹽州刺史。他覺得,江政是自己一路人,如果江政再回去當別駕,不免要被刺史掣肘,幹不出什麼事兒來,因此為江政爭取了一個刺史。

    太子也是這麼想的。

    陳萌見江政做了鹽州刺史,趁著拜年往姚臻家去了一回,為兒子謀了個鹽州別駕。姚臻不明白,陳放才從北地回來在清要的職位上幹了沒多久,怎麼又要弄出去?陳萌卻說:“趁他還年輕,我還在,出去走走不是壞事。”姚臻向他說明,這不是個好差使,陳萌依舊堅持,姚臻見狀便不再勸,同意向皇帝提議把陳放再派出去。

    而趙蘇,終於在正月裡趕回了京城,陳萌正好安排兒子見趙蘇一面,請教一下鹽州的情況。江政也是這麼想的,他往趙蘇家裡投了個帖子,門上告訴他,人去了祝府,他便在門上等著。

    即使家裡住的是祝纓,也不會讓江政在門房等,現在住的是趙蘇,祁娘子就更不敢讓他在門口等了。請他到了廳上坐著,派了人去祝府看趙蘇什麼時候回來。

    趙蘇正在與祝纓說話:“鹽州產鹽,灶戶最苦,所以打起來也很兇悍。義父提過要讓梧州百姓吃得上鹽,小妹說起梧州製鹽不精,鹽州是鹽池,方法應該差不多。

    盜匪裡也有灶戶,鹽州也有想離開的灶戶,怎麼遷徙到梧州,還請義父示下。”

    良民都有戶籍的,哪怕是工匠,也是在冊的,普通人一般不給隨便遷徙。盜匪怎麼安排,朝廷那兒盯著呢。

    趙蘇自己不太能辦得到,祝纓就不同了,全國戶籍歸她管。“誤打誤撞”陳放還要去鹽州了。

    “我來安排。”祝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