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第256章 她們不懂我們去做

    和寧即哈拉和林,位於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南麓,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好,森林資源很豐富。蒙古帝國的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汗在此建都。



    忽必烈在開平自立為汗,阿里不哥在哈利和林自立為汗,兩者激烈爭鬥,最終忽必烈獲勝。因此忽必烈建都大都(北京)後,立開平為上都,哈利和林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哈利和林成為嶺北行省的首府所在地,之後改名為和寧路。



    在原本歷史中,北元會退守和寧城。之後韃靼部接連遭遇內亂,再加上失去了中原的物資支持,又不在中原和西域的商路上,和寧城很快衰落。



    再加上韃靼部逐漸退回部落遊牧制度,不再有建立城池定居的需求,和寧城逐漸被廢棄。



    清朝乾隆年間,在與喀爾喀部蒙古互市的地方修築庫倫城,設置庫倫辦事大臣。庫倫逐漸成為喀爾喀部的經濟和政治中心。



    終清一朝,和寧城一直被廢棄。到了現代,庫倫城成為了外蒙古的首都。



    在這個時空中,因朱文正早早冒充蒙古貴族覆滅了殘元朝廷,將殘元打回了蒙古韃靼部,韃靼部繼續北退,和寧城也被大明佔領。



    不過和寧城離北直隸太遠,所以大明並未修繕城池,遷徙百姓,只將其作為軍士要塞之一。



    有了鐵路和火車之後,朱標十分大手筆,第一條鐵路就要連接和寧城。



    和寧城處於蒙古高原中心,蒙古高原上的鐵路,可以經由和寧城發散到蒙古高原四面八方。再加上和寧城在蒙古諸部落此刻心中的特殊地位,以和寧城為蒙古高原鐵路樞紐非常合適。



    和寧城在這個時空中,大概會一直持續它的輝煌。



    修建鐵路雖然麻煩,但比起封建朝代修弛道還是容易許多。



    安南行省和高麗行省都開始產糧,從東大陸帶回來的新作物對大明傳統糧食作物進行了補充,以往傳統糧食會欠收的貧瘠土壤中也有了高產的糧食作物。再加上剛整治了吏治,大明的糧倉現在被撐得滿滿當當。



    朱標看著戶部的統計,忍不住和戶部尚書一起抹眼淚。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富裕的賬本。”朱標的語氣是道不盡的辛酸。



    終於,終於這次不需要他四處籌錢了!



    戶部尚書哽咽不止:“太子殿下辛苦了,大明的日子開始好過了,終於開始好過了!不用太子殿下親自去經商養了!嗚嗚嗚。”



    堂堂大明帝國,居然要靠著儲君去經商養國,成何體統!



    聽了戶部尚書的哽咽,戶部其他官員也忍不住抹眼淚。



    皇上,你聽到了嗎?讓太子殿下經商養你和大明,是恥辱,恥辱!



    朱標嘴角一抽,哭不出來了。



    這倒也不至於是恥辱,他以後也會繼續經商。



    太子是職業,經商是愛好。如果沒看到私人賬本里小錢錢不斷湧進來,朱標就沒有動力去處理一大攤亂糟糟的政務。



    總之,大明的錢包終於鼓了起來,朱標大手一揮,徵集災民修鐵路,以工代賑。



    大明國土廣袤,國土大部分地方豐收,但總有地方受災。



    朝廷直接發糧食,讓災民處於餓不死的地步雖然更省事,但既然大明有錢有糧,又需要建造大工程,朱標就慷慨一些。



    百姓沉重的徭役沒了,災民每日不僅能吃飽還能攢下工錢寄給家鄉的親人,一舉多得。



    只是大明的錢袋子和糧袋子又迅速乾癟,讓戶部官員忍不住又大哭了一場。



    朱元璋十分頭疼:“能不能讓戶部的人別哭了?錢賺來就是用來花的,糧食收來就是用來吃的。咱們又沒有寅吃卯糧,他們哭個什麼勁!”



    朱標安慰朱元璋:“沒事,等改完地方行政機構,就該更改朝中六部了。到時候戶部官員就不會哭了。”



    戶部要承擔的責任太重,朱標會將其拆成稅務、統計等部門,讓整個大明的機構更加完整和垂直。



    到了那個時候,沒有了戶部,戶部官員自然就不會哭了。



    哭的是其他部分官員,咳。



    朱元璋默默地看了朱標好一會兒,然後把朱標只戴了一根木簪子的頭髮揉亂:“你這叫安慰爹?越來越敷衍!”



    朱標捂著腦袋道:“冤枉!我很認真。”



    朱元璋使勁揉搓朱標的頭髮,把可憐的朱標的腦袋揉成了亂雞窩,然後揚長而去。



    舒坦了。



    朱標不舒坦。朱標在小本本上又給臭爹記了一筆。



    爹,你等著,今日你做的惡,一定會結出讓你懊悔的果實!



    朱標深呼吸,將這個仇暫時鎖在小本本里。



    開發嶺北行省非常重要,在這個節骨眼上,他不能任性。



    災民們去修鐵路的時候,原本以為自己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



    不過他們沒有反抗。



    留在當地也不過是餓死,賑災的糧食不可能到得了所有人手中。跟著官兵走,至少路上還有糧吃。



    即便大明在地方上推行了幾年的教育,但接受教育的百姓比例仍舊很低很低。



    即使報紙宣傳的力度比起以往封建王朝很大,但能聽人讀到報紙的人只是城裡的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人們對此一無所知。



    對他們而言,大元也好,大明也要,都是高貴的官大人。而他們,不是人,只是地裡忙碌的牲畜。



    在遭災的時候,他們比牲畜更低賤。



    大明剛建立,還有匪亂盤踞在深山中。百姓間,也有人做著“朱元璋能當皇帝,我也能”的夢,試圖煽動災民。



    只是大明的糧給的太足,他們的煽動一時半會兒沒起作用。



    他們已經決定好了,等到了修那個什麼路的時候,災民們一定會和修黃河的人一樣悽慘。到時候,他們的機會就來了。



    他們懷揣著這樣的希望,混進了災民中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來到了中原面向草原的門戶,北京城。



    “好了好了,來報籍貫領糧領衣服!會寫字會說官話的人優先!”



    “別擠!都有份!不聽話的趕回去!”



    “這裡可是北直隸,北京城,財神太子管的!沒聽過豪商陳家?沒聽過財神朱標?不會缺你們這口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