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第242章 朱標成為學子公敵

    聽到自家爹讓弟弟們領六部,朱標嘴角微抽。



    洪武帝怎麼用上了康熙帝的招數?話說,他都這麼努力了,這個時空應該沒有康熙帝,直接走向共和了吧?



    “怎麼,你也覺得他們幾個還太稚嫩,不能去六部?”朱元璋立刻道,“其實爹也這麼想!但他們非鬧著要幫你幹活!”



    朱標愣住,然後右手虛握放在嘴邊,笑眯眯道:“他們當然能。”



    朱元璋無奈:“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才同意他們的要求。希望他們不要反過來給你添亂。”



    朱標道:“我相信他們。"



    朱元璋不客氣地翻白眼。在標兒眼中,弟弟們哪裡都好。



    朱標同意後,朱元璋很快就給兒子們安排工作。



    為了讓兒子們能幫忙,而不是添亂,朱元璋先選擇兒子們進擅長的部門工作。等朝廷閒下來,再讓他們輪崗。所以朱樉和朱棡進了兵部,朱棣和朱橚進了工部。



    朱楨年紀小,仍舊主要在官學上課,閒暇的時候就給朱標當小書童。



    在哥哥們的教導下,小書童的工作,朱楨已經做得非常熟練,得到了大哥多次誇讚和獎勵。



    新奇的玩具,單獨製作的故事書,特別準備的零食……朱楨很想對大哥說自己已經不是稚童,不用像哄孩子一樣哄著他。但他只是想想,沒說出口。



    胡充妃在聽到兒子煩惱之後,心中酸澀,嘴中打趣:“你哪是不好說出口,是不願意說。收到禮物很開心不是嗎?”



    這些東西不是太子對其他皇子的賞賜,是哥哥對弟弟的獎勵。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兒子高興。



    何況,兒子真的很喜歡太子殿下送給他的東西。



    太子殿下不是把兒子當稚童,而是看出了自己兒子還是個小孩子啊。



    朱楨當然不承認,他堅持認為,自己只是不好拂太子大哥的好意。



    胡充妃在妃嬪聚會上忍不住吐槽了自己的兒子,把其他妃嬪酸得不行。兒子還很小的胡順妃和郭寧妃回去就拍著熟睡的兒子嘆氣,讓他們快快長大,不要讓胡充妃的兒子專美於前。



    雖然妃嬪們之間沒有什麼競爭的勁了,但兒子們還是可以在太子面前爭一爭。



    朱標的四個弟弟進入兵部和工部後,幹活十分利落,承擔了不少工作量。朱元璋十分高興,當即抽走兵部和工部的人,將人調往其他四部。



    其中禮部調入的人最少。



    禮部尚書趙瑁雖然被查,但可能是禮部是“清水衙門”,牽扯進的人不多。再加上無論是徵召來的元朝舊官吏、地方著名大儒,還是翰林院的學士們,通學問不通庶務的人很多。所以當其他部門缺人的時候,禮部不僅不缺官員,仍舊是一群人排著隊等缺。



    他們倒是想去其他部門,但無法通過朱元璋設下的“跨部門”考試,又不肯拉下身段去找人學習。



    因朱元璋沒空舉辦太多大型典禮,教化的職責又被朱標等人分走,所以禮部的人相比其他人更閒。朱元璋決定五月會試的時候,禮部的人有條不紊地迅速準備妥當。



    趙瑁被免官下獄後,禮部尚書由劉三吾接任,此次科舉的主考官也是劉三吾。



    劉三吾家中世代在元朝為官宦,在士林中聲望極高,道德口碑極好,被推舉到朱元璋身邊當官後,因學識淵博,頗受朱元璋信任。



    不過作為傳統文人,他有較為輕狂的一面,和朝堂格格不入,多次被吏部彈劾怠職,官場不斷沉浮,都被朱元璋保了下來。



    他這樣不慕名利的一面,讓他的聲望更加高。



    在兩廣大案之後第一次會試,朱元璋就讓其當主考官,可想對他的看重和信任。



    當然,朱元璋最信任的肯定不是他。只是他最信任的人都通庶務,有更重要的事要忙碌。劉三吾只通學問,正適合作為主考官。



    會試交給劉三吾,殿試的主考官,朱元璋自然讓朱標擔任。



    他心中的小算盤撥得噼裡啪啦,要在進士們面前炫耀自家標兒。



    朱元璋卻不知道,當他單獨召見劉三吾,在劉三吾耳邊絮絮叨叨訴說自己的信任和要求後,劉三吾回到家中,在書房呆坐許久。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劉三吾正坐在父兄畫像面前,背挺得筆直。



    在父兄畫像面前,除了劉三吾供奉的香火貢品,還有四個大字。



    家仇國恨。



    .......



    “真熱鬧。”朱標感嘆道,“好久沒回南京,改變真多。”



    劉璉撇頭:“呵。”



    宋璲和朱同同時用眼睛瞪他。



    朱標無奈道:“你還鬧彆扭?我也不知道我的身份啊,我怎麼告訴你?”



    劉璉彆扭:“你之後不是知道了?難道你信不過我?!”



    朱標更無奈:“我怎麼能越過我爹做決定?好了好了,下次我去安南帶你一起去,你不是說想看看安南的景色嗎?”



    劉璉抱著手臂,道:“這還差不多。”



    宋璲和朱同露出不忍直視的神情。



    劉璉,你居然讓太子哄你!這什麼恃寵而驕啊?



    朱同忍不住道:“那我呢?”



    哄了一個,其他人也不能忽視,朱標就是端水大師:“都有機會去,輪流去。我這次絕對不拋下你們。”



    宋璲和朱同滿意道:“謝公子。”



    朱標道:“稱呼我的字即可,我們扮做考生,可別露餡。”



    朱標做請狀:“仲珩兄,大同兄,孟藻兄,請。”



    宋璲、朱同、劉璉笑著拱手:“伯澤兄,請。”



    四人裝作至交好友,搖晃著扇子,走下了馬車,開始逛街,微服私訪。



    其實倒也不是裝作,他們四人確實是至交好友了。



    三千考生在京中滯留了已經兩月。禮部要準備一個月才能開啟會試,他們還要再滯留一月。



    他們得到了朝廷的補貼,可以去官學上課,去印刷廠和書社、公學兼職,與其他考生建立了類似同窗的關係。



    之前他們只是同鄉聚在一起,現在聚在一起的人已經打破了地域的界限。



    帶著各地不同口音的官話在茶樓酒肆激烈碰撞,氣盛的學子們時不時地和對方文鬥,激烈文鬥後大部分都會成為朋友。



    他們還和官學、國子監的一些學生成為好友。官學和國子監的隔膜,因為他們也有了破冰的跡象。



    不破也不行。國子監的學生知道官學的創始人就是太子,心中被老師們塑造了許久的虛假的自傲不由崩塌。



    儒家變成儒教之後,讀書就變成了“貨與帝王家”,皇帝需要什麼,科舉要考什麼,他們就學什麼。



    太子創辦官學,那麼官學教授的內容才是皇帝想要文人學習的內容。他們要麼自傲地不走仕途,要麼就老老實實按照朝廷的規矩來。



    如果是王朝建立後,皇帝要建立與以往不同的官學定會遭遇劇烈反對。但誰讓官學是先於國子監建立?而且建立的時候,世間人都不知道創辦者就是朱元璋的繼承人,對其十分輕視呢?



    在許多老派文人看來,就算大明建立之後保留了官學,但只要皇帝沒有公開偏袒,他們仍舊能夠憑藉千年的積累壓過這個新興的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