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文曲 作品

第193章 雲鵬初訪頭道圈

從十家子到頭道圈有18裡地,和軍馬場一邊遠。

軍馬場那邊只有一個河沿子大隊,但是,小遼河從軍馬場西邊彎過,進東遼河,那裡是大片沼澤地,不長莊稼。

而頭道圈不然,向東一路走去,要經過二里界、灣溝、雙河、束龍帶、二道圈五個大隊,是沿東遼河逆水而上的。

傳說東遼河的信州城一帶有一蛟興風作浪,哪吒受命降服他,祭起乾坤圈兩次沒圈住,又用混天綾束住蛟頭,那蛟又向前拱了二里地,為此就有了頭道圈、二道圈、束龍帶、二里界地名的由來。十家子的東崗子,傳說是那蛟拱起的土而形成的。

孫英敏聽說雲鵬要跟艾華上頭道圈,摘了掛車,以雲鵬有傷為由,去送他倆。

艾華一路上講了她們大隊的發展情況:

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1965年,王震當上了大隊書記,就開始了改土造田運動。用扁擔把蛤蟆的淤泥當做肥料往坡上挑,硬是挑出了30垧的水田,壓了30垧的坡地。連幹了3年,開出了100垧水田,壓了100垧坡地,1968年成了公社學大寨的樣板。1969年大隊被樹為全地區農業學大寨的模範,王震被表彰為省級勞動模範。

1970年,省裡又把他們定為了農業機械化的樣板,一批批農業機械的到來,使這裡的田地發生了翻尺覆地的變化,後面的丘陵都變成了平展的土地,使這裡從原有的300垧坡地,擴大到了一半水田一半旱田的600垧良田。

這裡原來地少人多,2000口人種3000畝地,人均才一畝半地。現在人口3000人,人均2畝地。過去畝產200斤,現在達到550斤,其中水田750斤,旱田300斤。

這裡大隊的收入是靠制種、育苗、機耕、運輸。每年生產稻種75萬斤,收入50萬元,為4個大隊1200垧地提供秧苗,收入30萬元,為1200垧水田代耕收入4萬元,運輸收入4萬元,每年收入88萬元。

社員的收入靠的是種植、養殖。種植業一年能產水稻150萬斤,苞米80萬斤,大豆20萬斤,其他作物10萬斤,收入35萬元,果樹收入5萬元;養殖業有養魚、養蝦、收入10萬元;總收入50萬,每年700人參加集體勞動,總工分達252萬,每分合1毛9分8釐,去除10%的公社統籌、大隊提留、小隊積累的1分9釐,日值1元7毛8釐9毫,對外號稱1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