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一百四十二章 宣慰司

 各個大小土司都有自己的武裝,彼此之間為了爭地盤、爭水源、爭媳婦,或者乾脆就是看你不順眼,總是打來打去。對此,朝廷則是採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裝聾作啞:反正死的都是你們這幫蠻夷,死絕了我還省心了呢。而地方官們,更時不時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煽風點火,沒有矛盾也要製造矛盾——大小相制才是管理的精髓。 

 這楊應龍也是倒黴催的,聽說京師的大皇帝身邊都是太監伺候,簡直太高大上了!您想,為了自命華夏的高貴身份連祖宗都敢硬認,還有啥不敢做的?於是效仿“文明”世界,自己也要弄一幫太監出來!這下可捅了大簍子:太監只能聖天子和王爺們用,你一個黑不溜秋猴子樣的土鱉也配?這叫僭越,大不敬!嗯,罪名還是有點輕,不夠震撼——那就再往前推演一步:你這廝分明是要謀反啊! 

 這下事兒大了。 

 事兒大歸大,也不是無法收拾:無外乎剿撫兩策。 

 撫最簡單,臭罵一通:“放著好日子不過你特麼作死啊?自己撒泡尿照照你長那德行,你也配玩這個?信不信來十萬大軍把你家祖墳都刨了!滾,回去湊罰款,寫個一萬字的檢討書!” 

 剿呢,也不難。因為沒費什麼力氣,地方官一聲招呼,這貨屁顛屁顛就自投羅網被抓了!這時候也別管他是不是真冤了,反正將錯就錯一刀把他砍死,再扶一個八輩子輪不到當家的遠房親戚做傀儡,新土官感恩戴德之下必然對朝廷言聽計從,這地方又能太平幾十年,是這個理吧? 

 可惜,如果這麼順利,就不叫大明瞭。 

 囚在牢裡的楊應龍四處打點,重金之下,有高人給他指了條明路:倭國的豐臣秀吉寇犯朝險(錯別字),咱那大皇帝的習慣你別說不知道哈,你可以申請戴罪立功啊……萬曆大皇帝頭銜前面有個著名的定語,在歷史上能這樣稱呼的僅此一份,曰:要錢不要臉的萬曆!一聽這蠻夷要領軍替自己打仗,不僅不要發餉還自帶乾糧?二話沒說,放人,去吧。朕看好你呦! 

 逃出生天的楊應龍才不會去呢:我覺得躲山裡挺好,那疙瘩太冷! 

 等萬曆處理完東北,越想越氣:你忽悠朕也就罷了,還一毛錢都沒掏?這還了得,往後誰都想佔朕的便宜了!給朕剿!於是,長話短說,把楊應龍給滅了。 

 滅了他以後,屍體運到京師挫骨揚灰,播州宣慰司改土歸流:分成兩個府,遵義和平越。看看這名字起得多有學問:給朕掏錢這就叫“義”,你要遵、不遵的話,哼哼,就給你平了——“越”地就是前車之鑑! 

 客觀地說,改土歸流這件事,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個贏了面子丟了裡子的敗筆。當時的道路環境、生產力都極度低下,設了流官便要派出各級行政管理班子,還要駐軍維持秩序。地瘠人稀,完全靠農業稅為主要收入的中央政府實際上是要賠不少錢的。而且,千里做官只為財,哪個大老爺是省油的燈?故而層層盤剝之下,一直到清朝,西南叛亂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