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巴赫 作品

第八十六章 預兆

  這個完全跑題了的回答讓安森沉默好久,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接,只能乾脆假裝沒聽清:“為了盧恩家族與白鯨港的繁榮昌盛!”

  非常識趣的軍火商也故意忽略了過去:“為了白鯨港總司令兼議長閣下的遠大前程!”

  “啪!”

  坐在角落裡的小書記官將自己的酒杯在茶几上輕輕磕了下,微笑著和兩人同時一飲而盡。

  ……………………

  敲定了移民計劃,身負重任的埃裡希並沒有急於離開殖民地,他轉身找到了梅森·威茲勒這位白鯨港商會的首領外加議會實際上的代表,和對方談妥了鋼鐵廠和軍工廠的建造事宜。

  按照小書記官的說法,像埃裡希這樣為盧恩家族處理財務問題的“代表”,以最保守的估計也“不會少於一沓兒”——證據就是他短暫兼任塔莉婭書記官的那短短几十天時間裡,給不下十餘個“埃裡希先生”寫過信。

  因此只需要寄一封信,埃裡希甚至不需要返回本土,一個月後北港就會“自動”出現一家打著白鯨港招牌的移民公司,憑藉他們的生意網絡以盧恩家族的名義招募移民。

  而埃裡希本人既然曾經跟安森合作過,雙方配合也算默契,自然最好是留在殖民地接手經營盧恩家族的工廠,以及愈發欣欣向榮的《白鯨港好人報》。

  作為一名合格的軍火商和工廠主,埃裡希對報社這種東西並沒什麼心得,不過好在他也沒什麼競爭對手;一座小型造紙作坊外加幾臺二手凸版印刷機,他就能壟斷整個冰龍峽灣的傳媒界。

  而且印刷業是一個很小的行業,佔用不了多少勞動力,不影響其它產業發展,配合報紙卻能形成極好的宣傳效果;實在是白鯨港這種體量不大,經濟效益卻很好的殖民地港口發展首選。

  至於還在興建中的鋼鐵廠和軍工廠,埃裡希將兩個工廠合併為“白鯨港鋼鐵公司”,直接和白鯨港議會內鐵礦與煤礦主們各自組成的委員會談妥了供貨協議,仗著背後有盧恩家族和風暴師,以只比本土多百分之十的價格拿到了充足的原材料。

  不過考慮到目前這座鋼鐵廠規模不大,只是給軍工廠做配套的,確保風暴師能夠在步兵武器方面勉強自給自足而已;那些個委員會乾脆就捏著鼻子,權當額外交了一筆保護費。

  更何況他們也並不吃虧——除了穩定的訂單,埃裡希還無償分給了總計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兩家各佔百分之二十。

  考慮到守備軍團是這家鋼鐵公司唯一併且絕對忠實的客戶,幾乎不存在賬面上出現虧損的可能——畢竟風暴師不會讓它把武器賣給別人。

  並且埃裡希並不是直接把這股份交給產業主們,而是“白鯨港礦石委員會”和“白鯨港煤炭委員會”,額定的分紅直接以現金的方式,公開交給兩個委員會當月的代表。

  至於拿到了的錢會怎麼分,那就不關鋼鐵公司的事情了,屬於兩個委員會各自的“內政”,不方便干涉。

  這樣用不著安森插手,為了保障自己的收益和對外的“議價權”,兩個委員會都會自動報團取暖,形成比現在更有組織,更團結的利益集團,並依靠規模產生更大的效益,推動整個產業向前發展。

  而其它的產業主和墾荒農莊組織一旦覺察到這一點,為了不被擠佔生存空間和搶走勞動力,也必須做同樣的事情——原本被安森強迫著改革的白鯨港議會,自己就會為了各自的利益四分五裂起來。

  手握兵權和守信者同盟的“榮譽議長”,就更方便在一個個團體之間互相調停,不用擔心他們抱成一團對抗自己這個“外來人”了。

  當然,促成各個產業規模化,組織化也是為了進一步擴展白鯨港的貿易網絡,提升在對外尤其是新世界其它殖民地的影響力,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冰龍峽灣一片區域。

  整個新世界沿著洶湧海的海岸從東到西,總計有十三處規模較大,並且能對周圍產生影響的殖民地;克洛維控制著包括白鯨港在內的兩處,北海三國各有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