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七十章 蒸汽機是要吃人的





戶部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最後一定出現一個奇妙又幾乎無解的局面來,明明物質豐富起來,但百姓就是沒有需求,不是不想,是買不起。





窮民苦力為了購買田畝,直接耗盡了未來十年的潛力,大明這頭促進工商業的發展,產出了大量的貨物堆積無法售賣,出售給海外,海外皆為蠻荒之地,哪有那麼高的需求?沒有需求,有更多的商品供應,白銀堰塞是貨幣,商品堰塞那就是房倒屋塌天大的事兒。





這方興未艾的商品經濟,豈不是直接胎死腹中?





窮民苦力沒有任何承擔風險的能力,而且戶部也表示這只是簡單的推算了一番,如果地方再整出一堆亂七八糟的麻煩來,更加頭疼。





對於《還田疏》的討論已經不是不歡而散可以形容了,而是大部分的廷臣都不同意,這就是廷議的結果。





得虧是陛下長大了,若是陛下年紀還小,沒人敢這麼頂撞張居正。





張居正也不惱火,其實朝臣們說的,也是張居正說的,《還田疏》雖然是他搞出來的,但他本人其實對還田疏並不認同,甚至他覺得自己有點像是泰西神話裡,那個打開了魔盒的潘多拉。





張居正對泰西的文化是有些興趣的,作為帝國的首輔,一個能夠環球貿易抵達大明的泰西文明,就這一個條件就已經足夠引起張居正的重視了。





還田疏的第一次廷議,沒有通過,年後,各部部議後,還要再次進行廷議。





兵部尚書曾省吾打開了奏疏說道;“戚帥送回來了三十斤火炮擊發的度數旁通,每一輪擊發火藥三百斤,一共齊射了一百輪,共計消耗火藥三萬斤,等於24萬發二錢鳥銃擊發,炸燬了板升城的城牆,一共啞火一次,炸膛一次,可靠性得到了驗證,從擊殺傷敵數來看,完全不值得,大概直接殺死的只有不到二十四人,但敵人的士氣徹底打沒了。”





從擊殺上來看,這火炮根本沒什麼用,但是從戰線的角度去考量,卻變得意義十足來了。





俺答汗不是不想困獸猶鬥,實在是整個板升城都被嚇破了膽。





“陛下,今歲將這十門三十斤火炮裝船運到馬六甲城吧。”曾省吾圖窮匕見,馬六甲城這個釘子,不好拔?嘗一嘗三十斤的火炮的威力!





什麼城牆在這種火炮的威力之下,都會變得岌岌可危。





曾省吾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相比較《還田疏》折騰田畝,不如著眼於海外,開拓在很多時候,都是解決內生性矛盾最好的辦法。





“格物院那邊搗鼓出了五十斤火炮,一共三門,一道拉過去,考驗下可靠性吧。”朱翊鈞對開拓沒有意見,認可了曾省吾的提議。





為難自己人,不如為難海外番夷。





7.5匹的蒸汽機年產一千臺,這一千臺已經有了著落,全是官廠,煤局、毛呢、造船、織造局,都在抓緊時間上馬。





王謙曾經給皇帝講過一個歪理:自由貿易都是扯淡,因為好東西都是不流通的。





王謙認為,連國債都搶不到的人,真的沒必要參與到交易行貿易裡來,在林林總總的記賬貨幣中,國債是最穩妥可以獲得利息的記賬貨幣,這就是不確定的票證市場裡,確定性最高的產品,連國債都搶不到的人,參與到交易行貿易裡,就是被人收割的命運。





王謙這個好東西是不流通的歪理,在相當多的領域適用,比如婚配,有不少青樓女子,希望能夠從恩客裡找個好人家,但是不想想,能去逛青樓的能是個什麼好人家嗎?上岸?王謙這輩子都沒見過幾個青樓女子能上岸。





朱翊鈞倒是知道一個,叫柳如是,柳如是第一次想要嫁給陳子龍,住在南園南樓,陳子龍的正妻、母親、祖母直接打上門了,趕走了柳如是,柳如是這才嫁給了錢謙益。





還有大明開海投資是分紅最多的,種植園的生意可謂是無本萬利的買賣,除了楚晉浙三黨黨魁認可的商賈,誰能參與其中?





在蒸汽機上,同樣適用,因為更加可靠馬力更強的蒸汽機,連官廠自己內部都不夠分,更遑論給民坊了,大明這麼大,這點蒸汽機管個屁用!





好東西,的確是不流通的,王謙這個傢伙雖然紈絝,但總有些歪理,讓人眼前一亮。





廷議上沒有議論明年開春的開海投資,因為早已經完成了內部分賬,在一片恭送陛下的山呼海喝聲中,萬曆九年最後一次廷議,正式結束。





廷臣們燕行離開,王崇古很罕見的來到了文淵閣,內閣現在空虛,呂調陽和馬自強因為身體原因致仕後,內閣就只剩下了張居正、王崇古、王國光,而王崇古這個次輔,又從不坐班,導致文淵閣的公務異常的繁忙,也格外的冷清,中書舍人們在輔臣面前,都不敢大聲說話。





“元輔啊,你這個《還田疏》,還是算了吧。”王崇古坐的端正,面色凝重的說道:“還田疏和官廠團造法有衝突,官廠團造要工匠,還田疏要農夫,這都去種地了,誰來做工匠呢?官廠團造法,名字看起來是挺新的,不過就是軍屯衛所罷了。”





“你也要搞軍屯衛所,我也搞軍屯衛所,哪有那麼多人?”





張居正很清楚這個矛盾所在,他思索再三說道:“還是得搞,不搞不行,說的道理再多,官廠團造的工匠也是要吃飯的,歷代莫不是以勸農力本之政務。”





重農輕商是中原成熟經驗,在張居正看來,先有農,再有工,而後有商。





張居正也不想折騰,但是陛下有自己的主張,張居正是打算自己攬下罪名的,所以也沒告訴王崇古這是陛下的意思,這幾天張居正也多少琢磨出點陛下的考慮了。





還田法,確實有必要,不還田不行。





“我其實一直在避免和元輔交鋒,甚至這文淵閣,我都只來點卯,你張居正做的大明的救時宰相,我王崇古也想搏一搏這青史留芳,元輔,還是停下吧。”王崇古這話像是在威脅,其實不過是在虛張聲勢罷了。





王崇古還是很怕張居正的,能不開戰,就不開戰,這番話不是宣戰,而是感到無力。





張居正想幹的事兒,他會力排眾議的推行下去,楊博攔著考成法,被張居正連消帶打的給趕出了朝堂。





大明沒人攔得住他,只有陛下可以。





“王次輔不要急,你聽我細細道來。”張居正對王崇古態度也一直在變,他現在可以耐心的跟這個僭越之臣,詳細解釋很多政令的必要性了。





“王次輔可知道,格物院獻了祥瑞。”張居正臉上帶著笑容問道。





王崇古點了點頭,7.5匹的蒸汽機,連分配都做好了,他當然非常清楚了。





“這次獻祥瑞,在蒸汽機之前,還有七個工具被一道獻上了,這才是關鍵啊。”張居正面色凝重的說道:“這七個工具,給蒸汽機的發展,帶來了許多的變化。”





王崇古眉頭緊鎖的問道:“變化?”





“是的,變化。”張居正十分確信的說道:“之前的蒸汽機,都是手工打磨出來的,精緻歸精緻,但不可控,量產也極為緩慢,但是有了這些趁手的工具後,蒸汽機日後發展,就可以預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