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兵日記 作品

第66章伊州徐勝

  山南一州兩縣,都在山腳下,基本處於一條直線,幾條小河形成三塊綠洲。

  最東的柔遠縣就是沿柳谷水這六部,共約兩千口。往西二百多里是伊州,沿黑水有七八個部族,有兩個唐人村落,州南有鹽池,共三千口。再往西一百六十里是納職縣,據說有五個部族,也在兩千口左右。

  這線路便是絲綢之路的天山南道,自瓜州或沙州往西北,沿這條路往西七百里到西州。(也可走山北至庭州)。

  三塊綠洲養不了太多人,也就沒辦法駐兵太多,回鶻只在庭州有個千夫長部落,平日有一百多士卒。

  “一百多個?”,小玖驚詫道:“千里之地,一百多個兵?

  “嗯”,徐勝點點頭道:“柔遠縣沒有,州城有一百多,還有個回鶻部落,納職縣我沒去過,聽說有個堡寨,估計也就幾十戍卒,回鶻人大多在西州,這裡乾旱貧瘠,他們不願來”。

  伊州山南就這三塊小綠洲,而回鶻部落大多不善耕種,養不起太多人,從西州運糧又成本太高,無奈便是這種局面(大唐在漠北和西域駐軍也面臨這種困境,在伊州駐軍時主要靠蒲類海周圍屯田)。

  回鶻人不願來還有一個原因,這裡往北靠近漠北,往南是河西的沙州和瓜州。地方乾旱貧瘠,又靠近敵人,當然不會有部落願意來,這便造成了這種千里之地駐軍百人的荒唐局面。

  這也是西域小勢力的常態,養不起太多常備軍,有戰事便徵召部落壯丁,大唐經營西域劃定屯田,抽取商稅,即使如此,也需朝廷供給部分軍械錢貨。

  (安西北庭等軍鎮每年需朝廷劃撥軍費幾十萬到百萬貫不等,單算財政收支大唐是賠錢,但商路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戰略意義,經營西域能有效遏制遊牧民族的崛起,使邊關戰火遠離核心漢地,河西隴右成為大唐腹心,得以安定發展,總得算來是大賺。)

  聽到伊州如此薄弱,小玖等人很是心動,賊人兵少且鬆懈,若謀劃得當突然動手,一百多個回鶻兵不難對付,收復伊州對將來用兵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