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兵日記 作品

第129章武州行(四)

  煩了穿好舊皮甲,帶一百部曲,另有正兵和輔兵各一旅去往西側山嶺,沿著山路去到嶺上,替換值夜的一個旅回營歇息。

  登上烽火臺看去,東側峽谷長約三里,寬有幾百步,谷底還算平坦,南端便是鹽井關。

  山嶺草木稀疏,越向西便越陡峭,數百步外人獸難行,越靠近峽谷地勢愈平緩,至峽谷邊緣則是一段十幾丈高的斷璧,從烽火臺向北是一片緩坡,手腳並用能輕鬆爬上來,這片寬約三百步的緩坡便是需要防守的區域,若是被突破,吐蕃人便能從這裡過去,繞到鹽井關以南。小說

  往遠處看,山嶺北約三四里便是一大片黑壓壓的營地,坐落於一條小河的拐彎處,只有南邊一面有一道木柵欄,其餘連柵欄都沒有,不得不說還真是夠囂張。正有一隊隊人馬自營門走向峽谷方向。

  再極目遠眺,大營後還有好幾處略小的營地,應該就是跟隨而來的部落,隱隱有些白點,應該是有牧民在放羊。

  煩了看吐蕃人前隊已進入山谷,讓號令兵給關城發信號,提醒他們賊人接近。

  烽火臺北側緩坡下聚集了一隊人馬,粗略估計能有三百人,有十餘匹馬,其餘皆是步卒,不過他們並沒有攻上來的意思,只在坡下警戒。

  倒也不奇怪,這片緩坡雖不十分陡峭,想仰攻上來卻不容易,還不如去攻打關城正面,反正那邊的人也是出關佈陣,坡度要小得多。

  吐蕃大營仍在不斷吐出人馬,很快有一隊隊甲士走出,約有千人之多,很明顯是精銳,而後是一杆大旗,看不清寫的什麼或者畫的什麼,數百馬軍簇擁著主將,倒是不難辨認,因為那廝帶著一頂顯眼的紅帽子。

  煩了無聲輕笑,他發現了第一個破綻:對面很輕敵。

  鹽井關此前只有數百正兵和一千多輔兵,軍械輜重不足,這貨明顯知道大概兵力,也知道鹽井關關牆矮薄,所以他有恃無恐,把粗糙的大營紮在谷口,大搖大擺的出兵發動進攻,絲毫不擔心遭遇襲擊。

  他也確實有自大的理由,兵力差距太大,所謂的安西輔兵不久之前還是牧民農夫和奴隸,妥妥的烏合之眾。幾百安西軍步卒,十個換一個他都換得起。所以他絲毫不擔心偷襲,甚至還希望能遇到偷襲,這樣就能用少量傷亡換取時間,儘快平定武州叛亂。

  可他不知道的是,驕傲輕敵這種情緒是很容易傳染的,自上到下都輕敵可不是好兆頭。

  他更不知道的是,鹽井關的正兵已經翻了一倍還多,連主將都換了人。

  吐蕃人前隊是近千壯丁,他們正離關城越來越近,鹽井關上號角吹響,出關佈陣的士卒起身佈陣,三旅正兵擺出傳統步陣,大盾在前,長槊放在身側,士兵持弓靜待。

  輔兵披甲不足半數,於兩側佈陣填滿峽谷,部分弓手去到山坡前出數十步,他們手中的器械遠不如正兵,刀槊粗糙,弓也只是普通獵弓,與大唐軍弓相比,殺傷力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