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禎你先別登基容我詐個屍 作品

第115章 衍聖公的姑奶奶

  有了財力,便能有更多的資源去培養下一代,只要能保證代代都能考中舉人或是秀才,那這個家族便能一直延續下去,並且越來越強大!

  若是能出一個狀元或是進士,這個家族將會再一次產生質的改變!

  所以,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商人對孔家的巴結,比那些文人更甚,幾乎到了予取予求的地步!

  按照青蓮所說,孔家這一脈遷至彰州僅僅百年時間,便已從當初的幾口人,兩進院,百餘畝田的微薄家底,發展成了現在的龐然大物!

  如今在彰州,孔家住著高宅大院,奴僕丫環數百人,出則前呼後擁,入則賓朋滿座。

  城外,孔家更是有著數萬畝的良田,數千佃戶依附其下。

  按照明初朱元璋定下來的田賦規定,官田每畝交納田賦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減兩升,即為三升三合五勺。

  以粳米為例,明朝一石約為153斤,每斤摺合後世594克。

  一石十鬥,一斗十升,一升十合,一合十勺。

  每畝民田田賦僅需交納三升三合五勺,計算下來也不過才四斤左右。

  但事實卻是,江南一帶士子眾多,他們是不需要交納田賦的。

  他們不繳田賦,那這一部分田賦便嫁接到了百姓們的頭上。

  於是,三升三合五勺,就變成了四升、六升、八升,乃至更多。

  而這個數值,一直在隨著大明的建國時間增加而增加!

  時至今日,已然達到了數鬥之多。

  據青蓮所說,江南一帶,田賦最重之地,又當屬蘇州,每畝田賦,如今已經高達八斗!

  即一百二十二斤左右!

  可此時的稻田,產量也不過300斤左右,這還是豐年的收成,若是災年,只怕連一半的產量都沒有,若是大災,那就更不要說了。

  四斤和一百二十二斤,大明立國二百餘年,田賦幾乎翻了三十餘倍!

  如此沉重的負擔,逼的百姓們不得不去選擇投獻!

  投獻,便是將自家的田地,掛名在士紳們的名下,每年交納一定的田賦給他們,而這個數量,一定是比交給朝廷的少。

  但即使是這樣,若是連續遇到災年,在交納過田賦之後剩下的糧食,依然無法讓百姓們正常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