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荒島 作品

第158章 一魚兩吃,嬰戲罐(上)

  這兩年文物熱興起,不少電臺都開設了鑑寶欄目。京城衛視就曾經組織過一次文物徵集活動,為自家的節目徵集古董。

  當時這邱老闆抱著大罐就去了,幫他鑑定的就是楊朝明。

  這東西確實是明朝的東西,器型夠大,畫片也夠精美,標準的成化年的風格,雖然是民窯,但也能價值近百萬。

  有人或許會奇怪,為啥民窯也能這麼貴?這就跟明朝時的一項規定有關了,歷史稱這規定為:官搭民燒。

  官窯和民窯,是從宋開始出現。但宋朝的皇帝都很節儉,不願花費大代價建造專門的窯口,所以那時候的官窯更像今天的訂單採購。

  朝廷給某個知名的窯口下訂單,然後安排一個官員監督,這就是官窯了。

  而明朝,就有了明確的官方窯口,燒出的瓷器只給宮中或朝廷使用。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這麼做的弊端也出現了,太燒錢。大明本身就是日薄西山,國力不濟,哪來那麼多錢燒。

  為了緩解財政壓力,官方於是把御供瓷器分成了兩類:一類是“欽限瓷器”也叫御用品,專給皇家使用;一類是“部限瓷器"也就是賞賜品。

  由官窯燒製部限瓷器,欽限瓷器任務則利用“官搭民燒”的辦法交給民窯。皇帝用民窯的瓷器,自然不是皇帝高風亮節。

  而是因為明朝時民窯的技術其實已經超過官窯,缺的只是例如進口回青料,這種稀有的釉料。官搭民燒的辦法,解決了材料問題,那燒出的東西反而是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制瓷水平。

  而這位邱老闆的青花大罐,正是這種背景下的民窯產品,自然價格也就不菲了。

  當時楊朝明給他的罐子估了個80萬的價,一個罐子既是明代的,又值幾十萬,按理說能上電視露露臉。

  但這是哪兒?京城啊!明清兩朝做了華夏600多年的首都。

  一個板磚下去,砸中個老北京人,就算他背心人字拖,現在只抽的起最便宜的中南海,但他的祖上一定闊過。

  京城藏在民間的寶貝實在太多,價值也高,所以這位邱老闆上電視的願望就此泡湯了。

  但是他也沒失望,好歹知道了家裡的這東西是寶貝,而且他也有意出售。於是楊朝明便把自己的博古齋介紹給了他,也算是替自家拉個生意。

  只是,這位邱老闆賣是想賣,但要價不低。楊朝明看沒賺頭,就沒收,價格談不攏,那生意就做不成,要是普通人二者間的緣分也該到此為止。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把愚公移山的勁兒全用在了講價上,每天都泡在博古齋,一點點的磨價格。林軒跟他從臉熟到後來被他煩的見著他就躲。

  這種情況整整持續了一個月,這位邱先生看價格確實漲不了,才徹底放棄。

  倒是沒想到,小半年過去,他現在又主動聯繫了楊朝明,願意按照博古齋的報價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