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作品

第689章 國家的選擇往往因為不得以(六…

  從軍事投入來看,德國的1937年軍費約60億馬克,摺合美元大概有26億美元。法國這些年軍費忽高忽低,36年為36億法郎約6億美元,37年為120億法郎,約20億美元。法國不僅每年軍費總量低於德國,軍費使用上也遠沒有德國有效。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app,&~更多.免費*好書請下載塔~讀-小說app。

  以1937年的120億法郎軍費使用為例,一部分用在馬奇諾防線上,一部分用在更新步槍,飛機,艦艇。看似也很全面,從中國的作戰系統來分析,法國這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並沒有觸及真正的未來軍事理念。

  之所以法國必敗,不是因為法國軍隊變得孱弱。從各個角度來看,法國軍隊擁有巨大的實力,紙面上大大超過德國。中國根據一系列軍事演習的結果進行計算與判斷,得出德國軍事裝備能夠發揮出的戰鬥力是法國的2-3倍。而法國並不擁有德國3倍以上的軍事力量,以當下的發展來判斷,法國真正能隨時投入的軍事力量只比現在的德國高了20%。很快,德國的戰鬥力就會全面超過法國。這個力量對比曲線倒是與普法戰爭高度類似。

  李潤石覺得自己沒能力評價,就看起了中美對比。令李潤石感到些訝異的是,中國參謀部的評價中認為,在陸軍方面,中國比美國強40%。而海空軍的戰鬥中,中美差距只有10%左右。中國想贏,只有靠海空軍裝備的數量優勢,以及對中國1200萬現役軍人進行充分針對性培訓,從而獲得質和量方面的優勢。

  不等李潤石提問,對面的兩位少將已經解釋起來,“我們得到的情報中,美國的海軍越來越傾向於航母作戰。尤其是美國已經開發出了帶雷達的

  我們從料敵從寬的角度進行判斷,得出的結論是,從客觀上,美國將擁有能與中國進行對抗的作戰系統。一旦戰爭爆發,美軍將依託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與中國陷入高強度高烈度的消耗戰。我們只能靠耗盡美國的戰爭實力,從而戰勝美國。”

  李潤石沒有說什麼。他想詢問中蘇軍事對比,開口的時候就變成了“蘇德軍事力量對比呢?”

  這種改變並不是因為李潤石害怕與蘇聯開戰,而是因為中蘇安全互信是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基石。現在的中蘇之間的關係完全沒有發展到需要掀翻這塊基石的程度。所以李潤石找不出自己提出這種問題的理由,在這麼嚴肅的環境下,李潤石不想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而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

  “蘇聯只擁有一支近海海軍,目的是保護波羅的海與黑海。如果蘇德之間爆發戰爭,不用指望在北大西洋或者地中海見到蘇聯的艦隊。以蘇德兩國的陸軍理念,蘇聯看似走在正確方向上,卻因為蘇聯紅軍現在積累的問題,其發展方向有高度不確定性。”

  李潤石也不知道該評級蘇聯的軍事傳統,就轉向了更明確的目標,“蘇聯陸軍比較明顯的短板在哪裡?”

  “假設蘇聯建成了陸軍的機械化作戰理念,蘇聯在伴隨裝甲部隊發動進攻的飛機研究上十分落後。反觀德國,他們已經造出了俯衝轟炸機,這種轟炸機在在西班牙內戰中攻擊共和派的橋樑、指揮部、炮兵陣地、港灣中的船隻,取得了很不錯的戰果。最重要的是,德國通過俯衝轟炸機的使用,證明了他們作戰系統的設想是正確的。”

  “這個判斷……”李潤石沒說完。

  “我們根據國際縱隊第16旅的戰報,以及大量其他渠道搜索到的情報,可以確定德國的確完成了裝甲兵作戰的理論。這次西班牙內戰中,德國軍方有目的的進行了大量試驗,用來驗證他們作戰理論,並且取得了良好的結果。

  根據我們對蘇聯的瞭解,蘇聯即便是從現在立刻設立專項,最早也是在1941年生產出能夠與現在德國俯衝轟炸機同等水平的戰術轟炸機。現階段,蘇聯紅軍內部依舊進行著比較激烈的爭論,這將延遲蘇聯軍隊在此方面的研發。”

  李潤石已經確定會議開到現在就可以結束了,再開下去,也不能更多證明中國國防軍的準備是如何的充分。而且李潤石在會議上發現了好幾個要學習的內容,如果不能立刻補足這些知識點,他也不能保證自己就能有效的將繼續進行討論。

  在表示可以結束會議之前,李潤石突然想起個問題,“請問,中國的戰術轟炸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立項研發的?”

  對面的少將當即答道:“1930年。”

  等會議結束,李潤石問道:“激光陀螺儀不會延遲了戰場轟炸機的研發進度吧?”

  提交這件事,程若凡沒有露出遺憾的神色,他依舊帶著那種哀默大過心死的態度答道:“沒有激光陀螺儀,還有機械陀螺儀。比較起來,只是性能差很多,價格差很多。”

  李潤石沒有多問,根據他看過的資料,現在最優秀的陀螺儀的轉子在理論上可以每分鐘轉1萬次。而激光則是按照每秒鐘30萬公里的速度在陀螺儀內傳輸,如果一圈的長度是60釐米,也就是0.6米。被當作轉子的激光束一秒鐘內可以完成等同於5千萬次的“旋轉”,這就是雙方精度巨大差距的物理基礎。

  因為高速旋轉,以及對穩定性的高要求,必須使用最尖端的材料和精密加工設備,使得高精度機械陀螺儀的製造成本很高。反觀激光陀螺儀,現在的製造成本已經只有機械陀螺儀的一半。限制激光陀螺儀的關鍵不是成本,而是當下大量科技前沿的技術問題還沒能得到解決。地球上的大多數國家甚至連中國造出了激光都不知道,更不可能去研究這些問題,中國完全沒有通過引進技術來解決問題的可能。只能靠中國科學家與工程師們去不斷積累,試圖有一天能夠得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