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御貞趙玉真 作品

第352章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那陛下是承認了,皇帝對於北離這個國家來說,是一種致命的病了?”老趙反問道。

  這讓明德帝大腦停止了一瞬,他自認為已經足夠猛,將自己比喻為北離最大的蠹蟲,可沒想到還有更猛的人就直說了你皇帝是害死北離的病。

  看到明德帝在思考,老趙又說道:“當然,貧道也有說錯了的地方,要達到不需要皇帝的地步,北離便要空前繁榮,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發展而不會干涉打擾到別人。這個發展需要共同努力,是貧道因果倒置了。”

  明德帝思索道:“趙卿你所說的那個地步,需要如何做到?”

  “陛下莫急,這需要一步步來。”老趙說道,“最簡單的道理,便是需要陛下創造出一個海晏河清,政治清明的局面,重用忠臣,罷免奸佞。才能談及後續。”

  不想明德帝卻是搖搖頭:“趙卿之言,恍若小兒。”

  老趙劍仙一愣,自己還說錯了?

  還沒來得及思考對答明德帝便繼續說道:“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同樣在流,長江水可灌溉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一樣養育了夾岸數萬生民。怎能因水清而偏用,因水濁而偏廢?”

  老趙被明德帝這一問給難住了。

  “自古皆然,勸朕偏用長江而廢黃河,這豈可乎?自然,黃河若是氾濫便需要治理。能時便用,不能便廢。”明德帝說道,“趙卿,廟堂不是那般非黑即白,也很有可能不存在奸臣,都是忠臣。”

  “陛下,您說的不對。”老趙終於聽明白了,明德帝的荒唐詭辯之處。

  明德帝銳利的眼神凝視著面前這個道士,從未有人,敢直面明德,說其不對。

  而那道士依舊敢於和他對視:“陛下這一論調的落腳點,只在於水可灌溉養育,而不是讓兩岸好。僅看灌溉養育,那便是水都可以達到目的。而若是要兩岸都好,那便不止灌溉那麼簡單。”

  “需要從源頭處,一路治理,保證不渾不泛。讓兩岸之省皆可放心灌溉飲用。”老趙劍仙說道。

  “可這需要多大的功夫!”蘭月侯道,“譬如黃河,千百年來都不曾清過,長江年年洪澇災害,並不是趙司正你一句話就能改變的。”

  老趙劍仙點了點頭:“這便是涉及到貧道所說的,發展需要共同努力,若是將黃河治理好,黃河不濁,百姓更能得幸。”

  “貧道曾聽聞,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老趙繼續說道,“文官都能教育成清官,到時黃河便自然也能治理清了。”

  “趙卿還是太想當然。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無論是君臣百姓,皆有劣根性,難以改變。”明德帝還是搖了搖頭說道。

  “既然如此,貧道請問陛下,如何理解江山?”老趙發問道。

  “錢唐太宗有云: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明德帝說道,“這民,便是江。”

  老趙有些滿意,略微贊同皇帝的說法。

  “可又有詩云: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是儂愁。”明德帝嘆息道,“江水滔滔,拍山而去。不曾有過眷戀一分山的情義。”

  借用古詩,明德帝告訴趙玉真,山一直在看探望指引江水流向,而江水卻無情離去。

  “陛下,您又錯了。”老趙劍仙再度說道。

  “江水濤濤,拍山而去。陛下可曾想過,上一波拍山的江水,並非下一波拍山的江水?”

  既然皇帝詭辯說胡話,那老趙也開始說胡話了:“人有生老病死,就像江水濤濤流過一波又一波。前浪死在前邊,後浪奔湧而來。皆因山的指引,才能匯流入海。”

  “百姓並不能長生不死,但這一代向山表示了敬意入海流,後代依舊要依山盡。”老趙忽而說道,“陛下,這滔滔不絕的江水,便如那生生不絕的百姓。”

  “人民是江!哪怕若某日山阻擋了江的湧流,那江一樣會將山沖垮推倒,然後再跨過。”老趙說道,“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人民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