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明當皇孫 作品

第19章 全坑你爺爺身上


                 這個小本本上,雖然不論文武,一律都是反對之聲,可其中也有涇渭分明之別。

  武臣大抵是說這事要緩,事緩而圓。

  他們話裡話外的意思是要再等幾年後,或者說有一場必勝的仗的時候,再讓太孫去撈軍功。

  所以他們雖然也是反對,可也沒有一個人把話給說死了。

  文臣就不同了。

  六部、六科、九卿,翰林院、詹事府、督察院…每一個文官系統的人都是直接就梗著脖子說這事不行,完全沒商量。

  要是太孫非要去戰場,那老夫就磕柱子!

  這其中的彎彎繞太多,以劉仲質的立場與身份,不能說的太透,所以他就拿了奏疏,期望對朱雄英有一個提醒。

  放下手裡的本本,朱雄英搖搖頭,有些感慨:

  “功名半紙,利祿千山…”

  接著,他忽然眼前一亮:

  “那劉師的意思是支持雄英往北疆一行嘍?”

  “嘿嘿…”劉仲質笑的有些賊,過了半晌才臉色一正接著說道:

  “少兒治學,重在立規,而少年治學,則重在立行,尤其是皇子龍脈、國家儲君,單單經史典章,就要蹉跎十數年之久,之後習政、立業、戍邊、侍君,更是缺一不可…”

  “況且國之正朝,無論文重武輕,亦或文輕武重,都非可取之道…”

  “譬如說開國聖君與後世嗣君最大的區別,便在於此…”

  “凡歷朝開國聖君,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軍武,知居重馭輕之勢…就連當年宋濂老夫子教習太子,也是請得聖上旨意,著令太子入營,與士卒同吃同住,守城操練,日夜不綴…”

  “而三代之後的嗣君則承平既久、江山穩固,遂多習文忘武,不免偏廢…”

  “臣忝居華蓋殿大學士,自然希望殿下能輕徭薄賦,仁政愛民,可作為文華殿侍講師傅,臣卻希望殿下能兩相併持”

  “雖說如今是早了些,可殿下早慧,有些國之大事,不可過查,亦不可不查,總歸是兩條腿走路,才能走的穩當…”

  朱雄英精神一震,儘管身體虛弱,可還是讓他樂得眉開眼笑,這是他收到的第一個肯定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