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 作品

第914章 武公東渡

  倒不如擔心他出海遇上風暴。

  ······

  貞觀八年的正月,

  在鷺港過完上元節,武懷玉的艦隊也就啟航,告別了阿桑,與來送行的陳盛、牛見武,還有武希哲、樊修義、王方義、丘神績等一行人,

  登船離開。

  船行海上,蒼茫無際。

  人在大海上感覺十分渺小,尤其是看不到陸地海岸後,一些初次航海的士兵甚至會湧起極大的不安。

  船隨波起伏著,

  好在鷺島到澎湖的航線,已經掌握的很熟悉,出發前也是特意看了天氣挑了日子,

  風和日麗,

  很快就駛近澎湖列島,

  看到澎湖,船上的人都忍不住歡呼,那種欣喜渴望,真跟久別相見的親人一樣。

  “之前忘了跟汪刺史你說了,流州其實不僅有兩千多我們的人,先前忘記算上澎湖這裡了,這裡也有一座城堡和碼頭市鎮,這裡也有兩千多人。”

  澎湖列島挺大,由本島和周圍六十四個島嶼組成,在澎湖島的西南方有一大一小兩小海灣相連,風平浪靜時,宛若一平靜大湖,故稱平湖,這是漁民們捕魚的一個極好的避風港。

  

  海水在澎湖灣裡波瀾不興,

  平靜的海灣,蔚藍的海水,美麗的海灘,

  澎湖最大的本島與中屯、白沙、西嶼三島相銜似湖,外側海水洶湧澎湃,湖內波平浪靜。

  這在茫茫大海中,真的就如一處聖地。

  本島就有差不多十萬畝之大,

  “這島上原本沒人嗎?”汪達驚訝這群島之美。

  “當然有人,只不過原來有少量島夷,後來隋朝徵流求時,捎帶把這島上的島夷全都抓走了,後來這裡便只有些漁民打漁時偶爾落腳或避風了,”

  汪達驚歎於這麼大一個島,尤其那平湖那麼神奇的天然避風良港,

  “這些島比較乾旱少雨,比漳泉或是流求島都乾旱,而且這些島上的土層較淺,不好種糧,但可以種些紅薯花生和瓜果,現在澎湖這的兩千多人,主要是在建城堡、市鎮和碼頭的,”

  懷玉指著本島的風櫃尾半島,那裡有一座小堡壘正在修築中,初具雛形,這座小堡壘是海中取石築在半島尾,

  “這座堡壘叫平湖堡,以土壟圍繞四周,上鋪草皮,以做為掩體,西南面的城垣因鄰接風櫃半島,其外側以石料及石灰築成,土垣之外為一道幹壕溝,其餘的三面臨接海洋,土垣的外側以木板圍成,木料來自廣州的廢船。”

  城堡的四角各有突出的敵臺,

  堡壘的位置選的很好,位於突出的小半島上,這裡俗稱蛇頭山,與另一個公武半島共同扼守武公灣,

  武公半島,自然是武家人取的,事實上澎湖本島,也被他們取名武公島。

  武公半島計劃中會修建第二座堡壘,然後島上還會有第三座堡壘。

  這些都是跟安平堡一樣的純軍事作用的堡壘,

  在兩個半島扼守的港灣內岸,就是也還在修建中的港口碼頭和市鎮,這裡有修船廠、居民區、學校、醫院、酒樓飯店倉庫,以及一些作坊。

  在武懷玉的規劃裡,澎湖港以後是海峽中南北航運貿易,和大陸與流求聯通的重要中轉站、補給站,

  這裡還會發展漁業,

  雖然島上貧瘠,但種紅薯土豆花生瓜果這些卻反而是條件不錯,順帶發展點種植副業也是沒問題的,

  這群島依託航運和貿易,就算兩三萬人都是能夠容納的下的。

  這年代,能夠富起來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依託水陸交通帶動的,甚至朝廷的驛館邊,往往都能興起一片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