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重教育,搞發展

  劉封點點頭,也沒有對這個話題繼續下去,而是又迴歸於原先的話題。

  “對了,工匠數術既無門閥子弟願意學,可開設學堂,使百姓子女進學堂學習,使一人講課,三五十人學之……”

  劉封說的是現代學校的雛形,在諸葛亮看來卻大有可為。

  他沉吟片刻,明白了劉封的意思:

  “倘若使寒微子弟學習四書五經,聖人典籍,門閥必然抵制。然寒微子弟學習數術工造,門閥卻不會反對。另外要想更好的學習工造之術,最好還要識字。如此一來,寒微子弟讀書識字便理所當然了。”

  諸葛亮瞬間想通了其中的道理,眼神忽然變得有些神往,

  “正是!”

  劉封笑了笑:“我們可辦兩種學堂,一種學堂學文,當學聖人典籍,學治國理念,學治世法典,學兵書兵法,學為官之道。

  便使名師教習士族子弟,一師教五至十人。

  另一種學堂學工,當學讀書識字,學道德禮儀,學繪製圖紙,學木工製造,學建橋修路,學管理學徒,學統籌規劃……使寒微子弟學習,一師可教四五十人,這筆錢可由國家來出。”

  諸葛亮明白了,陛下思路如此清晰,想來已經對這個問題思考了很久。

  諸葛亮思索道:“使士族子弟學習聖典,使寒微子弟學習工造,士族不會反對,反而鼎力支持,然而兩種學堂卻都可以培養出辦事可靠,又能識字的年輕官員。建制既成,國家上下都可承其利好,再有人反對,便什麼都晚了。”

  “是啊!”

  劉封點頭笑了笑:“而相對於百姓,士族始終都有更便捷的晉升通道,百姓亦不至於毫無出路。也可以使士族培養更多優秀的治國人才,淘汰渾水摸魚之輩。所以,對士族來說,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諸葛亮點點頭,拱手道:“陛下,臣還有個建議!”

  “丞相直言!”

  “若是百姓子女都進學堂,也不必都學工造,比如可設農科,收集各地糧種,分門別類,將最好的種糧方法記錄在冊,時時更新。也可設畜科,如何飼養豬羊雞犬,便於農家養殖。還有兵科,如何製作和保存軍糧,如何運輸,如何打造軍械,皆可教習。”

  劉封驚喜,諸葛丞相舉一反三,身為古人,想得比劉封還要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