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592 天下第一關


                 經過5天700多里的長途奔波,以洪濤為首的陸軍指揮體系終於走到了山海關,差不多同時抵達的還有大批後勤輜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人誠不欺也。看著路上一串串的馬車,洪濤不由得感嘆起古時行軍打仗的艱辛。三萬人出征,後勤保障差不多也要動員三萬。

  這還是大部分使用海運和四輪馬車的結果,如果去掉海船,把四輪馬車換成兩輪的,估計後勤保障人員的數量還要翻兩倍。

  前線需要一萬斤糧食,後方就得徵收四萬斤,四分之三全消耗在路上了。這也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對峙時總處於劣勢的原因之一,成本太高耗不起。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築城建關,遂成為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

  在作者小時候,教科書上都把山海關說成明長城的東起點,當時肯定不是史料不明,就是不知道為啥這樣寫。到了作者參加工作之後,有一年去東北旅遊,偶然在丹東市下轄的寬甸縣發現還有長城。

  上網一查才知道,這裡才是明長城的最東端。它西起山海關以北的吾名口臺,繞著遼東鎮綿延幾千裡,被稱為遼東邊牆。

  不過山海關做為明長城的最東端,放到此時此刻並沒有錯,因為景陽皇帝登基之後放棄了遼東鎮。此時始作俑者正在一群官員將領的簇擁下站在巍巍雄關面前,左邊看看、右邊看看,還不停的詢問。

  山海關在後世裡是個旅遊景區,與居庸關的模樣差不多,就是個帶甕城的大城門樓子。實際上明代的山海關遠不止如此,它是個綜合防禦體系,寫著天下第一關的城門樓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剩餘的都被拆了。

  整體的山海關像個頭向東、腳向西、伸開雙臂、右手還提著大錘的人形。最西邊的腿是西羅城,主要用於囤積糧草兵械。

  再往東有條護城河,過了河是西甕城,進了甕城才能進入山海關的關城,也就是人形的胸腹。總兵府、巡撫衙門、軍隊家屬、部分兵營以及少量店鋪和居民都在關城裡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