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331 珍倪和爆箱


                 “……陛下,恕臣愚鈍,不懂圖中所畫。”王徵也沒推讓,謝恩之後馬上打開了圖紙,還特意向徐光啟那邊偏了偏,好讓兩個人都能看清楚。

  過了半盞茶的時間,兩顆腦袋又全抬了起來,滿臉羞紅。號稱大明最牛的機械專家,愣是沒看出來圖紙上畫的是什麼,一點頭緒也沒有,連猜都找不到方向。

  “不會吧,紡錘都未曾見過?”這個效果有點出乎洪濤意料,一把抓過圖紙上下左右仔細端詳,沒毛病啊。

  “臣的家中也有紡車,只是與陛下所繪……當是臣家中紡車有誤,自然不能和陛下的紡車相比……這是紡車?為何有如此多的紡錠!”

  還是徐光啟生活閱歷豐富,被這麼一問馬上反應了過來,再經過腦補,很誠懇的認定了皇帝畫的就是紡錘,之前沒認出來必須不是畫的不像,而是自己眼拙。

  可是還沒等這通極端違心的馬屁拍完,一個念頭突然在腦海裡迸發。紡車!新圖紙上畫的居然是紡車?這也太匪夷所思了,紡錘整整齊齊排了三層,數量不下三十個。這要是真能用的話,豈不是一架要頂十架啦!

  更讓人心中一跳的是紡車還有個大大的輪子和寬寬的帶子,這玩意必須很熟悉,機械廠裡凡是需要動力的車床、鑽床上都有,用牛皮帶與經過齒輪箱變速的輪子相連,獲得來自水輪的動力。

  也就是說這種紡車不光紡錘巨多,還不用人力驅動,而是和機械廠裡的設備一樣由水力或者畜力帶動。這樣一來的話效率肯定還會倍增,到底能增多少倍已經無法想象了。

  “紡錘多自然是要紡線快嘍,零部件分解圖附在一起,拿回去儘快把樣品做出來試試效果如何。”

  徐光啟的眼光不錯,這架稍顯複雜的機器確實是紡車,準確的說是後世珍妮紡紗機的加強版。這種紡紗機是由英國人在18世紀中葉發明的,可由人力驅動也可用水力和畜力,最多可同時紡出120根紗線。

  雖然論效率和紡紗質量,珍妮紡紗機肯定排不上前幾名。但最終還是被洪濤以熟悉為由選中,當做幫助大明紡織業騰飛的助力。

  實際上圖紙上這臺珍妮紡紗機並不是原版,而是前幾世洪濤與宋代工匠們不斷改進的升級版。不僅在紡紗質量和效率上趨近於更先進的走錠紡紗機,還具備簡單易加工的特性,不需要太高的機械和材料技術就能完美製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