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44 經濟賬


                 你來我往的爭了上百年,直到正統年間,官員們爭煩了,乾脆另起爐灶,建立了一個獨立於內庫、由戶部直接管理的國庫,太倉。

  從此之後,每年的財政收入部分歸太倉部分歸內庫,還有一些兩邊分贓。比如發行貨幣的收入,兩邊五五分賬。再比如鈔關收入,以前內庫獨吞,現在也不得不拿出三成交給太倉。

  到了成化年間,太僕寺也找藉口建立了常盈庫,把馬政的盈利單獨存起來,既不歸皇帝直接管理,也不讓戶部插手,算是獨立在太倉、內庫之外的第三個國庫組成部分。

  又過了幾十年,嘉靖皇帝的工部尚書看到太僕寺有自己的小金庫,日子過得無比舒坦,也找到皇帝不知灌了啥迷魂湯,又弄了個獨立於太倉、內庫和常盈庫之外的節慎庫,於是明朝的國庫就被分成了相互獨立的四個部分。

  不對,如果僅僅是四個部分哪兒談得上亂。除了兩京的太倉、內庫、常盈庫和節慎庫之外,每個省還有自己的府庫。

  各地從民間徵收的糧草錢鈔要先入府庫,再上繳朝廷規定的部分,剩下的存在府庫中以備不時之需。自己記賬自己花,這小日子不要太舒坦。

  但上繳國庫的部分有時候是以實物算,有時候又要折成錢鈔,流程既凌亂又繁瑣,還沒有專門人員管理,賬目亂成一團麻,很難完全釐清。

  說完了國庫系統,還得聊聊稅收系統,沒有收入,庫房管理得再井井有條也是枉然。

  元朝末期,各地狼煙四起、兵禍不斷,僅從朱元璋加入起義軍到推翻元朝建立新政權就經歷了15年。

  打仗打了15年是個啥概念呢?後世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加起來不過12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基本就是一窮二白。

  明初基本也是這個狀況,內部百廢待興,外部威脅依舊存在,無法把全部精力用在內政上,必須要保持一支龐大的軍隊。

  朱元璋為了減輕財政負擔,採用了廣泛的軍事屯田,也就是衛所制,想效仿北方遊牧民族來個軍民合一,需要打仗的時候穿上盔甲就是士兵,打完仗放下刀槍拿起鋤頭就是農民。

  怎麼評價呢?太理想化也太缺乏長遠眼光,完全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更沒考慮過軍戶們的未來。標榜為農民出身的朱元璋這時候已經背叛了他的階級,制定的大多數政策都沒有向農民偏袒,反而是加害。

  究其原因,有可能是智慧不太夠,但他玩政治鬥爭可一點不含糊。也有可能是為了權力,畢竟國家是他打下來的,必須傳給老朱家萬萬年。這時候哪兒還顧得上農民的死活,自己怎麼合適就怎麼來唄。

  一個由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國家,國內農民起義次數和規模居然在歷史上名列前茅,僅從這一項上來看,老朱就沒有真正為了農民著想,至少是沒想周全。

  與此相反,他倒是給子孫後代想得挺周全,恨不得把國庫都掏出去也不心疼。有人說他制定政策的時候沒想到子孫那麼能生……這話說得都降智,他又不是單性繁殖出來的怪物,怎麼能想不到後代還會生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