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堅 作品

第407章 劉邦的質問,漢武帝道破罷黜百家本質,董仲舒的野望!

  【但王莽的表現,已經引起了一直以來鼎力支持他的姑母,大漢太皇太后王政君的疑心。】

  畫面中,等王莽回到了距離皇帝劉衎最近的大司馬座位後,他微微抬頭,看向上首。

  在劉衎的身後,還有一個位置,被簾幕所隔開。

  那裡也坐著一個人,正是大漢太皇太后王政君!

  一名宦官站在眾人面前,宣讀旨意。

  “……陛下年幼,依大漢舊制,請太皇太后王氏臨朝稱制,待陛下成年,再行歸還大政!”

  聽著這句話,王莽的雙目之中,不覺染上了幾分陰霾。

  宦官立刻又拿出了另外一封旨意,高聲誦讀。

  “……大司馬王莽,勞苦功高,特進賜封為‘安漢公’。”

  “古有周公旦輔成王,今有安漢公輔漢皇,望爾戒驕戒躁,不負太皇太后、陛下重託!”

  王莽趕忙起身,恭恭敬敬地行禮。

  “臣何德何能,得陛下、太皇太后如此信賴。”

  “唯臣福薄,若受此封,問心有愧。”

  “還請陛下、太皇太后收回成命!”

  大殿之中群臣聞言,都是一陣愕然。

  在場誰不知道皇帝是你王莽立的,誰不知道太皇太后王政君是你姑母?

  別說是一個安漢公的特進爵位了,就算是給你封個異姓王,大家也不敢說個不字啊。

  你在這推辭個啥?

  九歲的小皇帝劉衎見狀,不由手足無措,下意識地看向了身後的珠簾。

  珠簾之中,傳出了王政君的聲音。

  “新都侯何必推辭?你對大漢有功,這裡的每個人都是知道的,陛下和老婦更是知道。”

  “若不賞你,天下人豈不是覺得陛下和老婦賞罰不明,寒了天下人的心?”

  王莽趕忙下拜,一臉誠懇地開口:

  “臣的確是給大漢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貢獻,但這並非臣自己的功勞。”

  “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四人出力甚巨,乃是大漢真正的無名功臣。”

  “若是陛下和太皇太后一定要封賞,還請先封賞此四人,然後再來考慮臣的封賞。”

  王莽話音落下,大殿之中被他提到名字的四人身體頓時劇震,看向王莽的表情中都帶著滿滿的感激。

  小皇帝劉衎呆呆地看著王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珠簾之中,王政君的聲音再度傳出。

  “好,既然大司馬這麼說了,那麼剛剛你提到的四位卿家,全部爵升一級,如何?”

  王莽忙道:

  “陛下英明,太皇太后英明!”

  “但臣以為,單單是加一級的封賞,委實無法體現這四位對大漢的功勞。”

  大殿中又陷入一陣安靜。

  群臣面面相覷,不知道是該說這王莽到底是野心太盛,還是對這些心腹盟友們仁至義盡!

  又過片刻,珠簾中再度傳出了王政君的聲音。

  “既如此,以新都侯王莽為太傅,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甄邯為少保。”

  “王莽、孔光、王舜、甄豐為四大輔政之臣,以王莽為四輔之首,位在三公九卿之上。”

  “除封爵之事由老婦代陛下審閱之外,其餘政事,由四輔召集群臣商議而決。”

  王莽長出一口氣,恭恭敬敬地跪下。

  “陛下英明,太皇太后英明。”

  “臣必為大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通過這一次朝會上的推辭戲碼,王莽成功地建立了以“四輔”為首的班底,掌控了整個大漢的朝政,將小皇帝劉衎從法理上徹底架空。】

  看到這裡,漢初世界之中,劉邦呵呵一聲冷笑。

  “這個王莽,現在算是不掩飾了啊。”

  “又是什麼安漢公,又是什麼四輔,還要位在三公九卿之上。”

  “哼,篡位應該也是近在眼前了!”

  作為大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智慧足以讓他一眼看穿王莽的心思。

  蕭何皺起眉頭,道:

  “先前金幕之中也提到了一個叫做霍光的權臣,莫非也如同王莽這般過分?”

  這個問題自然是得不到答案的。

  曹參頗為不滿地開口:

  “大漢制度,皇帝陛下垂拱而治,已然給了臣子們許多權力。”

  “王莽竟然這樣還不滿足,還要得寸進尺,真真是不當礽子!”

  陳平咳嗽一聲,提醒道:

  “老曹啊,陛下用的是黃老,但王莽這個時候可是儒家當道呢。”

  曹參皺眉片刻,對著劉邦正色道:

  “陛下,臣覺得這儒家理論還是過於荒誕了一些。”

  “可用之以治國,但不可全然聽信!”

  劉邦哼了一聲,道:

  “你和朕說也沒用啊,你該和後世那些沒腦子的小子們說!”

  “又不是朕把儒家扶持起來的,朕還在儒冠裡撒過尿呢!”

  不過曹參的話確實也提醒了劉邦,他沉吟片刻,在金幕上發了一條彈幕。

  【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你小子怎麼搞的啊,大漢之前不都好好的,你這儒家一用,接連跑出兩個權臣來了,能不能行?】

  另外一個西漢世界之中,漢武帝看著這條彈幕,臉頰肌肉抽動了一下。

  若是其他人的質疑,以漢武帝的心高氣傲,必然是要當場噴回去的。

  但現在說話的這個可是大漢開國皇帝劉邦,是漢武帝的老祖宗!

  漢武帝長出一口氣,耐心地發了一條彈幕。

  【漢武帝劉徹:@漢高祖劉邦,高祖皇帝,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主要還是因為董仲舒這個理論,適合皇帝集權!】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大一統”理論,給皇帝身上套了一層非常神聖的光環。

  這層光環,在周公旦定製華夏禮儀的時候,曾經也給周朝歷代周王套上過。

  天子!

  歷代周王作為上天之子,乃是奉天命統治華夏,神聖性毋庸置疑。

  即便是到了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雖然衰落,但這種神聖性依舊傳承下來,得到華夏所有人的承認。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甚至還對此不滿意,更進一步地拔高了自己的神聖性。

  “皇帝”之號應運而生。

  但這種神聖性,卻被一次小小的偶然事件給打破了。

  那是在秦朝末年,在一個叫做大澤鄉的小小地方。

  一個叫做陳勝的人,帶著另外一個叫做吳廣的人,站在了數百名因為服徭役失期即將遭受懲罰,心情忐忑的大秦黔首面前,高聲喊出的一句話。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擊碎了秦朝皇帝們身上的神聖光環。

  天下群雄隨之並起。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西楚霸王項羽,原本有希望接過這份被打得粉碎的神聖。

  但他失敗了。

  一個籍籍無名的大秦亭長,奇蹟般地崛起,還定三秦,鴻溝對峙,最終垓下四面楚歌!

  劉邦的一統天下,徹底讓從周公旦定禮開始,為天子、皇帝們身上附著的神聖性黯淡無光。

  一個小小的亭長都能當上皇帝,這皇帝還有什麼神聖可言!

  劉邦非常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分封諸侯國,採用黃老之道,垂拱而治。

  但漢武帝劉徹,對這種情況很不滿意。

  對於雄心勃勃的漢武帝而言,皇帝不應該是這樣子的。

  皇帝,就該像周天子、像大秦皇帝一樣,是行走在地上的神靈!

  神靈,就該言出法隨,就該一言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