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 作品

第167章 強取豪奪

 西周建國以後所成立的土地制度被稱為井田制,土地被分為公田和私田,公田屬於王室諸侯所有,田地被按照方塊化成若干小塊,周圍有界碑,中間有一條水溝,看起來像一個井字,因此得名為井田制度。而除了井田以外的小塊土地還有新開的土地,都被稱之為私田。

 而周朝又把百姓分為國人和野人以及奴隸三種,國人指的是生活在城邑中的人,這些人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要向國家按時交稅,各國選拔官員徵集軍隊大多是從國人中選取,這與古羅馬時代的公民有異曲同工之妙。

 國人的政治地位並不低,西周末年爆發過著名的國人暴動,當時的國人聯手將周厲王趕出了宮殿,加速了周王朝的衰落。

 野人指的則是居住在城邑外面村落中的人,這些人沒有任何政治地位,不過有人身自由,是負責維持、耕種井田制度的人,各國在徵集軍隊的時候,也會從野人裡選拔一些軍隊。而奴隸則是三者中最慘的,奴隸沒有任何地位,更沒有自由,等同於會說話的牲口,西周的制度如同一個金字塔一樣等級森嚴,涇渭分明。

 公田由王室諸侯分配給自己的臣下耕種,由領主治理下的國人監督野人進行耕種,這些井田不得被買賣和轉讓,並且還要向領主繳納一定的供賦,周朝時期,王室的主要稅收就是來源於公田的稅賦。私田可以買賣轉讓,也不用繳納任何賦稅,因此久而久之,許多領主鑽起了法律的空子,大量耕種私田,並開墾了許多荒地,這導致了公室的收入直接大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周頃王時期,還出現過天子駕崩以後公室無錢安葬,以至於堂堂天子要跑去魯國索錢的極端例子。

 於是為了防備這種局,公元前594年既魯宣公15年,魯國為了增加國家稅收,率先進行了稅制改革,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納稅,並放寬土地自由買賣制度,稱為初稅畝,而後各國群起效仿.

 由於田地的大量增加,所需的勞動力嚴重不足,僅靠野人已經不夠了,因此,許多土地領主將自己的奴隸投入到土地中去和野人一同耕種,以此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久而久之野人和奴隸長時間混居,雙方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最終兩者都成為了領主的僱農。

 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野人依靠種地,積累了大量財富,因而超過了不少國人,而不少國人因為經營不善,不得不將手中的前途買賣,以至於竟然淪落為野人的佃戶,結果國人和野人的涇渭也開始變得模糊不清。

 而當時的國家為了刺激生產,經常會給一些糧食產量豐厚的僱農給予大量賞賜,一些奴隸可以藉此恢復自由之身,而且後來國家徵集軍隊也不再限於國人,就連奴隸也會被徵入軍隊,奴隸只要在戰場上立功就可以脫離身份,恢復自由之身。因此奴隸的數量大大減少,華夏由奴隸社會逐漸轉變為封建社會。

 儘管魯國在實行初稅畝法後,遭到了許多批判,例如爛改古制破壞禮法,儒家更是對這種制度嗤之以鼻。但初稅畝更加適合社會制度,符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他瓦解了奴隸社會確保了封建制度的建立,符合大勢潮流。

 等到了戰國晚期,井田制度已經完全崩潰,就連絕大多數儒家弟子也絕口不提恢復井田制。

 長平之戰時,大量百姓為了逃避兵役以及餬口,紛紛選擇逃亡到外鄉,趁著百姓們離開田畝荒廢,趙勝以及趙國許多公族,依靠自己的勢力將邯鄲城外百姓們的田畝收為己有。

 此時井田制度已經廢除,僱勞大量增加,貴族們僱傭著平民以及自己的奴隸,在城外修建了大量村落莊園,路旁的土地大多數都已經種上了麥苗。

 即便是人手不足,還有許多土地荒廢著,黑心的貴族也不會把這些土地還給那些可憐的百姓,而是想方設法的讓百姓為他們打長工,並通過手段逐步將百姓淪為自己手中的奴隸。如果找不到那麼多百姓為他們種地,貴族寧願將土地荒著,也不送還還給百姓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