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龍女 作品

第二百二十七章 黃巢見老李,沖天大將軍!

新年在大唐度過,所有人齊聚一堂,其樂融融。

大唐最近弄出的那個收音機很是受歡迎,價格不是很貴,十五個銀元一臺。如果是工人農民憑票購買,還有補貼,摺合下來也就是四五個銀元。

現在大唐的農民和以前可不一樣,基本上都是大小農場主,闊氣得很。如果按照現代劃分的定義來看,最次也是個小地主。

收音機賣的這麼便宜,一是為了宣諭王化,二來是及時傳遞各種消息,三是為了有點娛樂手段。

在除夕晚飯過後,各家各戶便齊聚一堂,有收音機的圍在收音機前,沒收音機的跑到有收音機的人家,跟著一起收聽《大唐春節聯歡晚會》。

大唐春節聯歡晚會只有一個主旨,新年嘛,只圖一個開心快樂,不談說教。整整兩個時辰的節目當中,有歌曲,有相聲,還有小品,第一次見識如此新奇玩意兒的大唐人感到新鮮無比,哪怕是第二天第三天的回放,都有半數以上的人去收聽。

新年過後,去唐末也提上了議程。

除了老朱和劉邦想見識見識沖天大將軍黃巢外,其他人對他也沒什麼興趣。但李世民必須得跟著,畢竟他是大唐的太宗,他不去就不對味兒了。

……

廣明元年十二月五日,長安城。

百官剛剛退朝時,便聽到傳聞,說是博野亂兵已經入城。在聽到這個傳聞之後,百官震恐之下各自逃匿。唐僖宗李儇在田令孜的神策軍的護衛下,狼狽逃往咸陽,只有福、穆、潭、壽四王與一兩個妃嬪從行,太監西門匡範統右軍殿後。文武百官及諸王、妃嬪大多都不知皇帝的去向。

跑?當然得跑。黃巢可和其他人不一樣,文武百官還有皇帝當然知道黃巢的赫赫威名。

他們當然知道,黃巢所到之處,“焚市肆,殺人滿街,尤憎官吏,得皆殺之”。他之前每攻克一城,也都是這樣到處殺世家大族和宗室,以至於南宋歷史學家鄭樵說隋唐時期官員選舉、婚姻結合都要看家世淵源,當時家家藏著家譜一類的東西,但自黃巢大亂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因為“其書散佚,而其學不傳”。

黃巢身為一個落第舉子,唐朝的世家說,你十年寒窗就想超過我們家千年的努力?

老黃覺得世家說的很對,所以放下了書籍,拿起了刀。

既然你們聽不懂話,那想必能聽懂另一位好兄弟。

杜甫也想不到,在“朱門酒肉臭”僅僅一百年以後,便出現了“天街踏盡公卿骨”。

某種意義來說,黃巢阻止了華夏版的“種姓制度”的生成。

其實很多人沒意識到一件事情,為什麼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這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起義,除了陳勝吳廣,再也沒有任何一場起義被定向成正面意義?尤其以黃巢為最,從私鹽販子,再到什麼人肉大磨,各種屠夫、吃人惡魔的評價比比皆是。

因為立場不一樣,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觀點就會大相徑庭。比如曾國藩,清朝說他是完人,民國時他就是漢奸,狗奴才,劊子手。

當然了,陳勝吳廣不一樣,畢竟他們後面的那位邦子心胸開闊到沒邊兒了。

這片土地的政治生態在宋朝以前,就是完全被門閥士族所壟斷。你可以說有科舉,但科舉在唐朝基本上也被門閥士族所壟斷。

很多武粉都不要臉地將打擊門閥的功勞歸功於武則天,實際上是滑天下之大稽。武則天打擊門閥也就圖一樂,真洗牌還得看黃巢。

世家未必能左右皇權,但世家一定能左右老百姓的生死,封死他們的上升通道。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漢代的經學傳承,便開始主要以家學傳承為主。而朝廷中的經博士以家學為準,一些學派幾乎完全變為私家之學。這些家族將經學代代相傳,藉助經學通往仕途,進而擴大家族的財產,形成士人、官僚和地主三位一體,循環往復。

像是眾所周知的袁紹和袁術,這兩兄弟無論走到哪裡都要炫耀自家的“四世三公”的背景。汝南的袁氏靠學習《易》成為望族,弘農的楊氏通過學習《尚書》成為累世顯族。一直從東漢到唐朝,政治格局依舊是門閥政治,哪怕是有了科舉,也很難撼動那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生態。

有人覺得科舉掘了世家的根基,其實不然,這完全就是在想當然。就像是人家說的,你幾年的寒窗就想比肩我家幾代人的傳承?更何況世家不是幾代人,而是幾十代人數百年的傳承,想超過人家?那不是做夢一樣?

光“五姓七望”之中的一家范陽盧氏,在唐朝興元元年(784年)至乾符二年(875年)的九十二年中,范陽盧氏考中進士科者有116人,進士科以外的科目還沒算入在內。

像盧氏這麼吊的,一共有七家。分別為“太原王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光盧氏一家,九十年(有兩年沒開科)之中便佔據了進士科116人,再想想其他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