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龍女 作品

第一百零三章 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對於嚴莊的提議,安祿山當然大為滿意。可哪怕他沒什麼文化,也知道不應該表現得太過急切。

於是他在公式化地三請三辭後,於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半推半就地正式在在洛陽宮登基稱帝,國號大燕,年號聖武,定都洛陽。

而關於這件事還有一個比較有笑料的史盲鑑定器,但凡你聽誰吹噓說“香積寺之戰”雙方都認為對方是叛軍,就可以伸伸腳了。開打的時候距離安祿山稱帝已經過去一年半,大燕皇帝都從安祿山換成了安慶緒。哪怕叛軍之中就算是***,也應該知道自己不姓唐改姓燕了。

至於說唐軍八小時陣斬六萬,這種話聽聽就得了,不知道的還以為唐軍拿的是光劍和人信砍呢。有詳實資料佐證的第一次單方面每日陣斬六萬的戰役,還要追溯到1916年的索姆河,那還是在毒氣彈、火炮與馬克沁,還有英軍將領送人頭式衝鋒多方面加持下的傷亡數字。

更有甚者把這次戰役吹成是安史之亂的轉折點,這種史盲真真是夠了。你說他是唐軍的轉折點?不對啊,唐軍贏完長安贏洛陽,但是在鄴城大敗虧輸,從此陷入三吏三別中的無限制徵兵徵發徭役的慘劇……你說他是叛軍的轉折點,那更不對啊,叛軍也是在打完鄴城後喘的氣啊。

這場戰役的最大影響,就是打贏了這場戰役,而實際上官方的名字也不叫香積寺之戰,明明是叫“收復長安之戰”。

如果說在整個收復長安的過程中斬殺六萬叛軍,那還是合情合理的。

話題轉回到當下,安祿山在洛陽稱帝的消息很快就傳回到了長安。但長安人民的心很大,這個年依舊是張燈結綵燈紅酒綠地該過就過,甚至比安祿山反叛之前過的還開心。

讓他們開心的原因無非有三個:第一,李隆基終於退位了;第二,楊國忠等一干女幹賊被流放或是被處死,大快人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太宗皇帝他如閃電般歸!來!了!

那個男人,他回來辣!

所以這個年不止是慶祝過年,更有慶祝太宗陛下顯聖的意思在其中。

對於李隆基的評價,長安人現在逐漸放飛自我,關於李隆基的各種笑話層出不窮,除開最早李清編出的那個“大唐得救了”之外,還有諸如什麼如果十五年之前有人把他弄死的話,那他這一死對於大唐的貢獻比他後半生加起來還要多。

還有什麼“他提高了朝堂的平均年齡,卻降低了平均智商”,這話一聽就是李清編的。

良家子們每天都盤桓於縣衙,或是禁軍衙門,所求的就是能不能從個軍,沒別的意思——就是想跟著太宗皇帝平個叛,橫掃不臣。

被良家子們騷擾得煩不勝煩人的衙門無奈之下,只得去詢問李世民的意見。

李世民在綜合考慮了潼關的實際情況以後,下旨好言安撫良家子們的情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才止住了從軍的風潮。

在安穩地度過正月十五後,叛軍在安祿山的親自帶領之下,號稱二十萬大軍,一路向潼關進發。

不是沒有傳言傳到安祿山的耳中,可他壓根兒就不信什麼太宗皇帝顯靈,更不相信李隆基會被輕易地就廢黜皇帝位。

在他看來這只不過是唐庭的疑兵之計,想要讓他忌憚從而放棄進攻潼關,他可太瞭解李隆基了。那老頭雖說是個好忽悠的老糊塗,但他卻像一隻老蜘蛛一樣蟄伏在大明宮,無論長安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被他洞悉的一清二楚。

既然唐庭放出煙霧彈,那必然是潼關空虛,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得知叛軍向潼關進發的消息之後,李世民回到貞觀朝,將李靖、程咬金以及尉遲恭帶到天寶十五年,打算趁著這個時機,一舉擊破叛軍,平定叛亂。

唯一可惜的是,目前還未開放軍隊進入其他位面的通道,不然的話李世民必然要把玄甲軍帶到這裡。

二月初三,安祿山所部抵達陝州。

峴山之上,李世民早已安排好人馬設伏。他帶的人不多,只是挑選了五百精騎。論性質屬於有棗沒棗打兩杆子,如果安祿山的人上套那屬於意外驚喜;如果不上套的話也沒什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