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四百四十六章 天兄是中國人麼?



            常千戶又想了一會兒,最後還是放棄了。

“那我們就維持現狀吧。”他只好說道:“您這麼一說,我倒是感覺,做做手藝活什麼的,可能反而更適合他。或許他今後,反而會因此留名吧。”

道衍和尚沒有說什麼,不過也跟著笑了笑,看起來還是認可的。

“但是,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孩子需要關注啊。”常千戶提醒道。

“小郡主?”道衍和尚搖搖頭:“她倒是確實比較聰明,但她也不會鬧出什麼事情吧。”

“她的情況很特殊。”常千戶告訴他:“她來這邊之後,王府眾人幾乎都說,她才是最聰慧、最有潛力的人。世子自己都對其他人說,可惜她是個姑娘,否則一定是能成就大事的。”

“而泰西這邊的諸國,歷史普遍很短,人們也沒有記錄和學習歷史的習慣。所以他們的政治水平也很低下,我們知道是教訓、需要規避的問題,他們卻不怎麼敏感。”

“結果就是,他們這邊的貴婦頻繁干預國政,而國家卻缺乏有效機制阻止她們。就我所知,郡主的母親一系,就出過不止一次這種案例——您也知道,連她的生母,都明顯不是個安分的婦人。”

“她這幾年一直是馬王妃在照看,應該還好吧。”道衍和尚說:“而且,我也沒看到她有什麼出格的野心。”

“野心是會隨著環境變化的。很少有人生來就有反骨,但還是有不少人,隨著時勢變化,自己漸漸生出來了心思。我們北鎮撫司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監控各種可能有心思的人,對此,也算是有些經驗了。”常千戶倒是顯得頗為了解。

“而且,不同地方的風氣,本就互不相同。不知道她今後,會不會把那邊的習慣,也給帶過來。不過這也是超出了我職權的事情,只是實在有些憂慮,所以想問問您。”

“這倒確實會有些影響。”道衍和尚點點頭:“我前段時間和這裡的士人交流。郡主的外祖母,也就是法國的太后,名聲似乎不太好。不少人都抱怨她禍亂國政,坑完丈夫坑兒子,把好好的國家搞的一團糟。這麼看來,似乎也是武后式的人物啊。”

“唐朝的歷史太有名,我一介武夫都知道,大和尚定然更瞭解。”常千戶嘆了口氣:“武后之後,就有韋后,有太平公主。有這個先例在,誰知道她家裡的女兒、孫女,會不會也有相似的念頭啊。”

道衍和尚思考起來,沒有直接回答。

“我一開始也沒想這麼多。但後來,‘老家’那邊專門送來告示,說要大家留意各個藩王和他們家人的表現——現在想想,應該就是查周王他們那次。”常千戶壓低聲音,說道:“我當時也不知道什麼情況,所以就多留意了些,然後就越想越覺得要注意下了。”

“是不是……你職業的問題,太敏感了啊?”道衍和尚提醒道。

“我倒希望是我敏感過頭了,這也比太遲鈍,到時候出事要好。”常千戶對此倒是不忌諱。

“羅馬汗國這邊,制度畢竟比較粗疏,也是沒辦法。你看他們還有實際意義上的丞相和太尉呢,而且權力還不小,也沒有什麼監管措施。要是在大明,是斷不會有這種情況的。”說到專業對口的地方,他也忍不住多評論了幾句。

“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其實已經不深究了——像女眷公然拋頭露面這類,都不算什麼事了,反正離故國太遠,也不會壞了宗室名聲。但除了這種私德問題,還有更重要的公事啊。”

“小郡主還經常和擺賽汗的女兒接觸。那個人也很有野心,屬於連路人都知道的事情。這麼下去,會不會把人教壞?他們不怕今後出問題,我還怕他們之後把自己的‘經驗’反饋回家鄉,搞出事情呢。那樣的話,就真的是我們失職了。”

“武后的問題有兩點:心思壞,是小問題;國家大事上無能,是大問題。後人對她的抨擊,主要是因為後者;我們要吸取的教訓,也是如何防止只會陰謀、不會做事的人上臺。”道衍和尚想了想,說。

“所以,我倒是覺得,他們這邊反倒出不來這種人。你也知道,這邊制度比較粗疏,大家很多時候不是依據規則,而是單純看實力行事的。武后這種人,在他們這邊恐怕很難爬上去,半路就被其他人幹掉了。而且,相對於外部的戰爭壓力,和內部的各種制度不成熟造成的麻煩,呂、武之事,也不是首要問題了。”

“當然,這都只是我的推想。”他又考慮了片刻,問道:“這裡的本地人,是什麼看法?”

“本地人的態度很明顯。”常千戶明顯是認真調查過:“他們的態度也很有意思——基本上,就能看出當地人文明水平的高低。”

“希臘,是西海周圍諸國裡,文明延續時間最久的一家。其他大部分國家,在他們眼中,也都是蠻夷。”他介紹道:“希臘人對於婦人干政,也是最警惕的。他們歷史上吃過大虧,對此也有記憶。連羅馬汗國這一朝,當年都經歷過。算起來,應該也是苦此良久了吧。”

“而這些蠻族國家裡,文明程度最高的,應該是法國。他們不如希臘人那麼經驗豐富,但也明顯有這個傾向。我剛才說的,小郡主外祖母的事情,就是一個例子。”

“所以您看,這裡頭應該是有規律的。”常千戶總結道:“您說,呂武之事對他們不算要緊,對於一部分國家來說確實如此。但從希臘等地的經驗看,一些比較發達的文明地區,已經開始遭遇這方面的問題了。”

“所以我覺得,這就是早晚的事,發展得久了,都會遇到。”

“我不是正經讀書人,講不來這麼多大道理。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我也搞不太懂。”他搖搖頭:“但我感覺,這麼多年曆史,總結出來的經驗,肯定是有道理的——何況這還不止是一個地方的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呢。”

“伱看,唐朝那會兒,朝中大臣說實話,也不是真心反對婦人當政,否則武后也沒機會上臺吧?但折騰到現在,大家就已經形成了共識。可見,大家遭遇得越多,對世事就看得越透。”

“那麼,既然前人都已經吃夠了虧,乃至都吃虧吃出了經驗,就不要讓後人繼續遭罪了吧?否則,史書的意義又何在呢?”

“至於其他這些文明……我覺得,可能這就是所謂教化,要關注的地方。”他想了想,說出自己的觀點。

“我之前對這個詞,也沒什麼感覺。對它也沒什麼興趣,覺得就是酸腐文人扯得大套話,沒什麼實際意義。但出海公幹,時間長了,才發現這其實不是念經,是真有需求。”